案例成果

周冉:长城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发布时间:2020-08-03 点击:144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嘉峪关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

长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历史时期分布广泛,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共15 个省(区、市)的404 个县(市、区),遗存总计43000余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传承弘扬长城精神,更是展示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时代更迭中铸就的一条长城文化带

1、绵延千年的军事防线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建筑工程,战国时期,诸国就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以防御东胡和匈奴的侵扰,秦始皇时期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至明代,更是需要依赖长城防线,修筑九边重镇。长城,古今绵延2000多年,纵横交错,绵延起伏,构建了完整齐备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是中华民族捍卫和平的标志。从山海关到居庸关,再到嘉峪关,无不见证着刀光剑影的历史岁月;长城自身的分布格局,关隘交通,城墙、堡寨和敌台等建筑遗存以及历史上长城沿线的军队布防、重要战事、人员往来等都在见证着岁月变迁,长城是战争的产物,却也一直默默守护着和平。

2、多元融合共生的文化带

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这里发生的经济往来、南北民族交融内化为长城文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长城也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比如,明嘉峪关,它不仅是军事防御重地,也是一处东西方贸易的关口,为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使民族分布的界线逐渐淡漠,长城也逐渐淡化了军事防御设施的功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一条融合军事防御文化、边塞烽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多元融合的长城文化带。

 

长城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长城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又是未来的。如今,长城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中国开放包容、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而我们也要根植于新时代,不断充实长城新内容和新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符合,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挖掘长城文化内涵,讲好长城故事,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和丰富居民生活发挥作用,切实惠及沿线群众的生活富裕。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包含社会、文化、经济、生态文明等全方面建设。以长城文化为引领,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适度发展沿线特色生态产业,统筹沿线经济、城乡、环境等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长城旅游景区

提起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等知名旅游景区,这些景区是长城的“门面担当”, 作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打卡之地,以自身发展推动着社会对长城的认知,但大多以观光游览为主,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长城的文化价值。长城分布广泛,有许多位于戈壁荒漠或崇山峻岭中,大部分以“野长城”的形式存在,所以,比起长城旅游景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应更加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长城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注重长城文物本体及风貌的保护。长城旅游景区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部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运营管理机制,也将有助于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助推长城旅游景区的提质升级。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仍处于初步发展和探索阶段,如何从时间、空间、文化、社会等维度统筹把握其发展都是沿线省市单位应该思考细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