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05 点击:12
自称“理论成不了体系”,却成功为山东、福建等十几个省市进行旅游产业规划设计;自称不懂文化,却能大谈欧陆文化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价值……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研究所原所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特约旅游专家王兴斌,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以率真的本性和坦诚的谈话风格,直言海洋国土意识,欧陆文化基因以及旅游品牌建设。
本报记者李梦李剑桥
王兴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旅游项目专家,曾任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主持国家旅游局《2001-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课题,主编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三亚市、海口市等省市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受聘担任海南省、山东省等十几个省市政府旅游高级顾问或咨询专家。
你知道国土面积有多大吗?
记者(以下简称“记”):“向海,向海,向大海”,已成为一种建设和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海洋”的概念,依然还是那么遥远。请问王教授,从最直观的角度,海洋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王兴斌(以下简称“王”):山东有3000多公里黄金海岸,令人心向往之!
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生长、生活在广阔的大陆上,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民族,对蓝色大海的认知不多。许多人知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有多少人晓得还有360万平方公里海域?山东人知道山东面积15万平方公里,又有多少山东人晓得还有16万平方公里海域?这说明我们是以农耕和游牧为主的大陆民族,也反证了我们缺乏海洋意识。
蓝色,首先意味着海洋。从历史到现在,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到美国,都是面朝大海而发家、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重大突破性战略,堪称改革开放的一个深入转折点。领会这一重大战略,首先要从观念上冲破大陆文明思维,树立海洋文明思维,提高海洋文化修为。
海洋意识应“从娃娃抓起”
记者:让海洋从遥远的概念化为现实的空间,需要有海洋意识来支撑。其中,“开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价值视野。
王:发展海洋经济本身就是开放型经济,更加需要改革精神和开放力度。海洋是没有边界的,海洋是五大洲连接的,有海洋意识的人是比较开放的。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我们能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是我们通过开放走向了世界。
因此,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坚持更加深入的开放战略,以大陆文化为基础,吸收海洋文化,吸收四海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基因更具活力。
山东是孔孟文化发源地,山东人依然保持着纯朴的民风。讲究秩序、相对保守的齐鲁文化与开放、慕远、冒险的海洋文化实现有效对接,是蓝色经济建设所应具备的思维基础。
为此,我建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个地级城市的党校,要开辟蓝色经济学专业科目,强化蓝色经济知识;在小学课本里,也可以增加蓝色经济有关知识篇章,让中小学学生从小了解蓝色经济知识。
同时,媒体要重视蓝色经济和海洋知识的宣传,引领蓝色经济建设走向高潮。
黄金线中的“欧陆之风”
记:发展海洋经济,就半岛蓝色经济区而言,“蓝色文化”建设应是题中之意。您认为它的文化基因在哪里?
王:没有蓝色文化作支撑,蓝色经济发展起来也是四肢发达、大脑简单。据我观察,山东半岛3000多公里黄金海岸线,也是一条文化黄金线。比如寿光蔬菜博览会,规模中国第一,已经建了蔬菜博物馆,是否进一步作深蔬菜文化?潍坊的风筝誉满天下,能不能在文化上尽可能展现风筝文化的内涵?东营的黄河文化,也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正在等待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中挖掘。
我要特别说一说青岛,从文化上讲,青岛的文化有两个脉络,一个是德国文化,表现为欧陆之风;还有一个是本土的崂山道教文化。青岛文化牌,无论是欧陆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交融已经有百年,一百年中国的风雨,能在青岛找到很具体的例子。百年青岛,扬帆之都,历史上这个扬帆是被迫的,现在的扬帆是主动的,这一根历史脉络把文化串联起来,文化休闲、文化创意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演化为青岛旅游的亮点。
青岛的德国文化遗迹如何开发?我认为可以借鉴重庆的军工洞开发模式或者北京的798艺术区开发式样。北京的798艺术区是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在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整片建筑的架构完整保留了最初兴建时德国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重庆的军工洞蕴含着军事文化和工业文化价值,需要在保护这两种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创意开发。
现在的青岛还要向天津学习,天津把百年老街尽可能地恢复了,有几个老街已经搞得相当不错,一些历史文化对青岛来说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山东可考虑建“国际旅游岛”
记:有人说,“蓝”也应分深蓝、浅蓝、淡蓝、灰蓝等等。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山东沿海7市如何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布局,实现有效协同发展?
王:7个城市都一样“蓝”那就不行了,7个“蓝色城市”,但又是有不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有特色。近距离、同质化的竞争是互相杀伤,近距离、异质化的竞争就是互补。经济业态如此,产业形态如此,文化样式亦如此。对山东半岛7个城市来讲,要走合而不同的发展路子,在自然生态、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势产业布局、文化特色凸显等方面,突出自身优势,各有侧重,将优势以叠加效应的形式反应在发展成果上。
蓝色开发,一定要找到爆发点,这一点很重要。一个国际旅游岛概念将海南岛“点燃”了,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这样一个燃爆点。可否借鉴韩国济州岛的开发模式,参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开发一个国际旅游区或者叫国际旅游岛?我设想,这个岛主要面向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蒙古游客;资金来源主要面向韩国、日本、中国。在岛上,上述各国游人落地签证,实现人员自由流动;岛上买日本、韩国、蒙古、中国的商品,完全免税,实现商品自由流通;外国企业自由投资,这样就能够逐步将这个岛由自由旅游岛屿,变成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应告别“门票经济”
记:齐鲁文化,山水圣人,山东旅游提出打造“文化圣地度假天堂”。山东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海岸、海岛等海洋资源得天独厚,作为旅游专家,你对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有何期待?
王:旅游业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八大优势产业之一,从发展的目标来讲可以成为支柱产业。从发展的方向来讲可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山东半岛最美的是海岸、海湾资源,从旅游角度讲,“蓝色山东,休闲港湾”应该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一张大品牌,与泰山、孔孟一起,成为山东旅游的三大支柱。依托特色海岸,东营可以搞湿地海岸、温泉海岸,潍坊搞风筝海岸、日照搞阳光海岸、烟台搞温泉海岸、威海搞幸福海岸、滨州搞芦苇荡海岸……让3000公里海岸展现不同的魅力,成为天下独有的海岸线。依托特色港湾,还可以做出很多休闲浪漫的处所,非常有吸引力。比如,如果让3000个美女穿着比基尼在海边放风筝,大概全世界都可能轰动吧。
旅游不能只靠门票,中国的景区门票是全世界最贵的,大部分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门票,不改变“门票经济”,就无法有效实现对景区客流量的控制。只关注门票收入是非常短视的。完善对游客的服务功能,就是构建产业链的过程。游客对景区的服务满意了,各种消费欲望便会被调动起来,景区自然会实现多渠道营收。
希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早日告别“门票经济”,做全国旅游业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