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3-03-05 点击:28

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研究
 
 
(一)  研究综述
 
    国外以迪斯尼为代表的“旅游演艺”和以百老汇为代表的“演艺旅游”的实践研究表明:首先,无论是先旅游、后演艺,还是先演艺、后旅游,说法都不绝对,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体现,最终状态是旅游与演艺的相互融合。旅游需要演艺的补充与升级,演艺也需要旅游的平台与机会,旅游演艺产品的出现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其次,对旅游演艺产品本身而言,文化的创意性和运营的有效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缺一不可。
    国内对于旅游演艺产品空间尺度的研究经历了从以主题公园、一般景区为载体,到大型旅游演艺产品的独立存在;学者们态度上经历了从积极的鼓励到理性的分析、文化真实性探讨,又到理性的鼓励。截止目前,散布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演艺产品形态已经逐渐鲜明,特别是旅游城市的演艺产品较为集中。
 
(二)  研究价值
 
    对北京旅游演艺产品进行整体探讨,即对各种形态的旅游演艺产品在以城市为空间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系统化地研究。笔者认为旅游与演艺的结合并不只是主题公园或一般景区的创意之策,也不限于大型旅游演艺产品的打造。在以城市为载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中,旅游演艺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游客的消费水平逐渐提升,游览目的已经远远超出了观光层面。表面依旧的“客满为患”并不能证明景区游客的高满意度,北京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愈显必须。基于此,本研究有助于引导北京旅游演艺产品有效利用首都旅游资源,对其深度有形转化,并积极推向市场。
 
(三)  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开发与创新
 
1. 概念界定
    李幼常(2007)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定义旅游演艺为:“在旅游景区现场进行的各种表演活动,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笔者研究的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基本沿用这一定义,但由于北京作为首都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在旅游演艺内容上,除了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外,北京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及来自全国、全世界的特色文化都成为了北京旅游演艺产品的创作来源。
2. 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类型
    作为北京旅游产品体系中的北京旅游演艺产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分类方式。如果以目标市场来划分,则境外市场依然是主体,国内市场和各细分市场仍处在逐步完善之中。笔者通过网络搜集和旅游咨询中心提供的宣传资料导引,对北京旅游演艺产品现状进行了分类汇总,基本包括以下三种。
    以境外市场为主体的剧场依托型品牌旅游演出,例如功夫旅游演艺产品——《功夫传奇》“独占鳌头”;杂技旅游演艺产品——天桥杂技、朝阳杂技、天地剧场“三足鼎立”;京剧旅游演艺产品——梨园剧场、长安大戏院。以国内游客为主体的主题公园和一般景区中的主题表演,例如北京欢乐谷、北京游乐园与石景山游乐园中的演艺;历史文化遗存类景区的主题演艺——皇家粮仓版昆曲《牡丹亭》、北京湖广会馆。具有中国特色的餐饮企业的演艺延伸三大类,例如北京之夜、老舍茶馆。
3. 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特点
    首先,北京旅游演艺产品鲜明的传统性。目前,北京旅游演艺产品还主要针对国外游客,所以在产品创作选题上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将武术、戏曲、杂技、民族歌舞等元素利用现代演绎工具融入专门的主题之中。
    其次,北京旅游演艺产品的超级专业性。北京知名的旅游演艺产品,或是因专业的创作班底而得名,或是由长期的旅游接待经验而胜出。
    最后,北京旅游演艺产品的餐饮有机结合性。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使得来京游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务、商务交往和探亲访友。中国人生性热情好客,且传统观念认为“吃”是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餐饮与演艺结合而成的复合型旅游演艺产品成为来京游客的重要体验。
4. 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开发问题
    首先,北京传统类旅游演艺产品的动态创新不足。针对来京入境游客的传统类旅游演艺产品的进一步优化与升级存在着瓶颈。与因演艺而旅游的百老汇形式相比,产品的吸引力和观众的接受习惯都不足以支撑现有产品较长时间的效益获取。随着二次和多次来京境外游客的增加,这些旅游演艺产品因为动态的创新性不高使得回头客不足,难以与种类繁多的北京各类文化休闲产品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丧失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其次,北京游乐园类旅游演艺产品的主题链条缺失。北京3大游乐园的演艺产品总体的开发层次较低,停留在迪斯尼乐园演艺的模仿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链运作。
第三,北京旅游演艺产品的国内市场挖掘不足。国内游客来京旅游,除经典的传统类文化旅游产品需求外,在优质的旅游演艺产品上并不是没有需求,种类繁多的文化休闲与旅游演艺并不是绝对的替换关系。从文化认知角度讲,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深度认知更有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利于文化产品的传承。相应的,供给市场对此类人群的引导性营销有利于挖掘市场潜力。
    最后,北京旅游演艺产品的集聚效应不足。旅游演艺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集中提供此类旅游产品,使得旅游演艺向演艺旅游发展成为可能。
 5. 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创新研究
    北京旅游演艺产品不应只停留在夜间旅游项目的单纯的补充地位,更应该承担起北京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创意性贯通的战略性责任。在充分挖掘与利用北京现有旅游资源和相关设施的基础上,创意性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使得北京文化诸要素在以旅游为市场出口之一的机会中得以全面提升,这也是繁荣北京旅游演艺市场的宗旨所在。
    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创新的可行性体现在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创新的空间大:其文化包容性扩展了产品自身的内容空间;其产品的渗透性促进多种旅游产品的演艺功能挖掘。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创新的文化资源优势: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各类文化演出场所、演出团体和演艺人才培养机构都汇集于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优势也完全可以从旅游演艺产品创新的视角切入予以利用。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可以从引导需求、立足供给、和结构调整3方面着手。立足供给是基于旅游演艺产品本身的创意而言的。这类产品的创新体现在或是设计全新产品弥补市场空白,或是开发原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演艺展示价值,或是以原有旅游产品为背景创意新的组合型旅游演艺产品。
 
   尾声:
   当前,尽管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正处在北京文化产业改革、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和北京意在建设世界级优秀旅游目的地的机遇之下,但北京旅游演艺产品并不能一窝蜂聚堆开发,而是要找准市场点,依据潜在市场需求而创新。只有在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创意优质产品,加强全过程营销管理,北京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前景才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