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把握散客与休闲主题 应对休假制度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3-03-05 点击:20

把握散客与休闲主题  应对休假制度新变化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第二次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标志着新的休假制度正式出台。1995年我国实施每周休息2天的工作制,被称为我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次新休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来说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旅游业的影响将是深刻而深远的,将进一步释放公民的休闲度假旅游消费潜能,公民出游时间和方式将随之调整,从而引起旅游业各业态的连锁反应,旅游业发展模式将改变,使我国旅游业加快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契机,旅游行业必须积极应对,研究形势,分析情况,采取措施,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新休假制度的特点分析
    (一)假期天数、次数增多,年度分布更均衡。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十天增至十一天,形成了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春节等假期,分布在公历的1、4、5、10月和农历的正月、五月、八月,分布明显均衡。
    (二)传统节日显著增加。传统节日中全民性的、有较为丰富的民俗活动的清明、端午、中秋第一次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放假起始时间调整至除夕,使除夕也纳入法定节假日范围,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三)带薪年休假广覆盖。此前,由于没有国家的法律规定,带薪休假制度尚不普遍,还不具有全社会意义。此次《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对各类用人单位实行了广覆盖,而且对年休假的监督机制作了规定。
    (四)形成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带薪年休假、暑期五种假期并存的休假格局。我国公民的闲暇时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数次制度性增加。1995年5月1日开始实施每周休息2天的工作制;1999年9月18日对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第一次修订,使全年形成了3个长假(即3个“黄金周”);此次新休假制度增加了小长假、带薪年休假,加上教师、学生一直享有的寒暑假(寒暑假虽然不是全民性假期,但对教师、学生来说是旅游的最佳时间,尤其是实行带薪年休假后寒暑假将是家长与子女“亲子游”的“黄金季”)。至此,我国形成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带薪年休假、暑期五种假期并存的休假格局。

     二、新休假制度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一)对旅游客源的影响
     首先,增强了公民的出游力。主要体现在出游时间的增加和带薪年休假的灵活选择上。可自由支配收入及闲暇时间是形成出游的最基本条件。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公民可自由支配收入逐年增加,而此次闲暇时间的增加,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公民出游的可能性。
第二,使公民出游行为多样化。新休假时间的年度均衡分布,促使公民由黄金周集中消费转为“分散式”理性消费,更乐于选择以放松身心的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到城郊乡村、省内或省际周边城市的短线旅游将增多;自助游、自驾游将增多;带薪年休假和其他几种假期的可选择性组合,使出游方式更加多样化;中程、远程旅游更能得到时间保障;家庭成员共同闲暇时间增加,家庭集体出游将增多。
第三,客源加速散客化。短线的、自助的旅游方式增加,必然使散客更多;随着时间推移,旅游者自身旅游经验逐渐丰富,将使散客数量进一步增多。
    (二)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总的来说,首先,公民出游力的增强,使旅游者数量增多,形成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对旅游企业都是利好消息。但具体到某个业态、某个企业,能否分得“一杯羹”,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次,新休假时间安排的均衡分布,弱化了“制度的”季节性,淡化了旅游淡旺季的界限,缓解了黄金周集中消费造成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强了旅游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第三,由于客源的变化,相应地旅游企业的营销对象从团队游客为主转向家庭小团队和散客,营销策略随之将发生转变。
    第四,新休假制度促使旅游企业调整适应,进行业务创新,同时,经营成本随之增加。
    旅游客源因新休假制度而呈现出新特点,对旅行社的影响最直接。旅行社随之要适应三方面的转变:1客源由团队向散客转变,由大型团队向小型家庭转变;2旅游线路由长线向中短长线并重转变;3旅行社经营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小型旅行社将会承受更大的经营压力。旅行社要适应市场消费模式变化,转变思维方式、运作模式,由过去的以接待为主向客源开发和产品开发发展,为游客采集、综合和提供旅游信息、安排行程,利用电子商务为经营运行提供支撑,加强与银行、保险公司等相关机构合作。在旅行社业培育批发、代理的分工体系,实现市场组织网络化和旅游业务管理覆盖面的突破。
    对不同类型的景区(点)来说,影响不一。对休闲、度假、游憩类的景区(点)来讲,以自驾车、近距离为主的游客增加;对观光类、人文历史类等以团队游客为主的景区(点)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外省市团队游客会减少。为适应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景区(点)内游客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将增多,以节庆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将增加,单一的观光旅游景区将转变为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一体化的综合型旅游景区,以延长游客逗留天数,增加单位游客的消费,提升景区的综合赢利能力。
    对宾馆(饭店)来说,将提高设备常年利用率,有序接待,增加特色产品,注重品牌和服务质量,增强服务的个性化、人性化、生态化。经济型酒店、度假酒店的数量将增加,现有的一些有条件的酒店会主动谋求改造。
   (三)对旅游业的长远影响
    总的来说,新休假制度促使旅游业形成加速发展的态势,发展模式变化,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1加速“散客时代”的来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市场呈现出散客化的趋势,欧美各主要旅游接待国的散客市场份额达到了70%~80%。经营和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主要标准。近年来,我国散客旅游市场也发展迅速,2005年“五一”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传统的长线观光游向都市休闲度假游发展。此次新休假办法从制度上提供了“散客时代”来临的时间可能性,将进一步促进“散客时代”的到来。
    2刺激并加快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模式的转变。休闲度假在方式上主要是散客和家庭式组织方式,而不是观光旅游的团队性的组织方式。传统的旅游业会发生本质性的业态变化。
    3促进提升旅游软实力。将使旅游业由注重增长转变为注重发展,旅游的社会文化价值、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交通环境、好客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安全环境、便捷的社会化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完善。
 
     三、旅游业的应对策略
    要把握散客时代和休闲度假旅游模式这两个主题,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观念,平稳过渡
    新制度实施伊始,有一个逐步推广的过程,政府、旅游界和游客也会有一个调整和适应过程。2008年两个黄金周期间旅游接待压力会增加。对政府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假日旅游协调机制,推动假日旅游常态化发展。要提供公共服务信息,为公民出行提供咨询和指南,要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要强化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要积极引导和组织旅游企业推出适宜的旅游产品。对旅游界来说,要调整对实行多年的原制度的习惯性适应,抓住契机,把握并利用好市场新需求。对游客来说,要逐步转变旅游消费观念,由过去黄金周集中消费转为全年分散式理性消费,提高旅游质量。
   (二)开发休闲产品,打造具有多重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城市
结合西安实际,要在继续提升原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研究休闲度假的需求特点,以目标消费者需求变化为导向,针对确定的市场加以设计,为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新的休闲旅游产品。
    1提升观光类休闲旅游产品,主要满足黄金周期间旅游需求。观光旅游目前是各类休闲活动的主体,今后相当一个阶段仍是主体性产品。对以观光旅游为主的西安来说,要在原有的观光产品中增加休闲因素,一是发展深度旅游,以旅游者为导向,增加体验性活动和项目,二是精品化,把旅游吸引物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做精做透,满足较高层次的文化休闲需求。
    2整合城郊类休闲旅游产品,构筑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带,主要满足双休日旅游需求。一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二是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等,三是城市周围的温泉沐浴场所等,四是以住宿为主的城郊的度假村、宾馆等。
    对这四种产品,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提高,挖掘产品主题,组合产品系列。需要提出注意的是,这类产品的客源主要是城市居民,但随着交通体系的完善,自驾车市场的发展,会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形成互动,外地游客也会增加。这就要求,一是要创出品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二是扩大产品的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要增加地域特色、民俗风味,要与周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乡村旅游具有差异性,这是西安今后发展乡村旅游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对于西安的温泉旅游来说,要积极主动宣传温泉历史久远的优势,加大对临潼华清池、蓝田汤峪为代表的温泉旅游产品的推广力度。
    3积极培育度假类休闲旅游产品。这类产品主要对应长假期,尤其是带薪年休假及其与其他假期的组合。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全面落实,完整意义上的度假需求将产生,其特点是度假休闲者在一地停留时间长、重游率高、更高阶段的文化需求、主要是散客和家庭式组织方式。这就要求旅游业未雨绸缪,深入发掘并培育这个市场。
    4大力开发运动类休闲旅游产品。此类产品在时间上具有全面的适应性。这类产品有高端的,如高尔夫;也有中低端的,如滑雪、漂流、攀岩等。西安的这几种产品都有,今后要加大开发力度,完善硬件设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广,培育消费市场,如针对中高端商务客人、高档住宅区业主、年轻人群体等开展宣传活动。
    5着力开发文化类休闲旅游产品。此类产品在时间上也具有全面的适应性。古都西安具备发展这类产品的独特优势。如拥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历史、自然、美术、民俗等各类特色博物馆,西部影视产业基地,歌舞剧院,古玩市场等。今后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发掘其市场需求,如继续推出以《长恨歌》、《梦回大唐》、仿唐乐舞为代表的特色歌舞表演,并开发新的表演项目等,尤其是发掘有“百剧之祖”的秦腔资源,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欣赏体验需求,打造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新品牌。
     除了开发以上休闲旅游产品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文物、观光旅游城市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多重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培育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营造城市休闲氛围,既满足市民的日常休闲,也满足国内外游客的休闲需求。如中心游憩区、城市公园、主题餐饮、特色娱乐、购物、夜景营造、文化和运动设施及场所、保健场所等等。注重加强旅游的民生取向,策划一批能给市民带来快乐的、“零门槛”的休闲旅游项目。西安的浐灞生态区、大雁塔北广场、钟鼓楼广场、书院门和北院门步行街、中国著名商业街——西大街、咖啡茶艺酒吧一条街——德福巷、城市运动公园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从产品角度来说,今后一是要突出特色,创造文化;二是要突出细节,创造精品,如在休闲广场、道路旁设置位置合适、数量合理、外形特色的休闲座椅。
    需要强调的是,针对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情况,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开发与假期适应的时令性产品,如开发探亲游、赏月游、观灯游、清明祭祖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三)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创新宣传促销方式
    1利用大事件营销。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当年4月11日至10月11日在西安浐灞生态区内的广运潭生态景观区举办,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西安成为继昆明、沈阳后第三个在我国举办世园会的城市,而且是第一个通过竞争性申办而取得举办权的城市。世界园艺博览会被称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为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成功塑造了城市形象、扩大了国际影响。要充分利用这个国际性盛会,宣传西安的各类旅游资源和产品,形成冲击性的影响。
    2完善与媒体合作机制。研究媒体的关注点,创造媒体的兴奋点。充分发挥平面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强化在主流媒体上对西安整体形象的宣传。抓住大小假日时机,继续做好旅游宣传片置换播出。在加强与传统媒体合作的同时,特别要把网络媒体纳入合作范围。
    3对于自驾车旅游者,要在其感兴趣的媒体上宣传促销。例如,在客源地的交通台,在汽车之友、自驾游联盟之类的杂志、网站等媒体上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促销。
    4对于散客,要抓住其作为旅游终端消费者的特点,策划适合的主题宣传。例如,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特定团体(如专业的俱乐部)的联系等。
    5加强网络营销,完善网站建设,建立电子互动式网络。在西安旅游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定时信息。
    6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与周边城市联合宣传促销,加强省内互动和省际互动,发挥西安作为特大城市的集散和辐射功能。
   (四)普及文明休假知识,开展全民旅游教育
媒体开设专栏,对市民普及文明休假知识,增强积极休闲意识,引导游客科学消费、合理消费,逐步转变浅尝辄止的大众化旅游方式。在旅游指南中增加介绍旅游休闲知识的内容。
   (五)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增强城市旅游功能
    创建西安古都文化符号鲜明、国际一流的城市标识系统。建设历史文化散步道。扩大游字头旅游公交车数量,完善和优化散客游览线路网。发展城市自助游信息系统。做好市旅游咨询服务处咨询服务、投诉受理、救助等工作,同时办好区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创建国际化游客集散中心。将市旅游电话服务台改造升级为城市旅游呼叫中心。在120设立城市旅游救援中心。在做好宾馆星级管理、景区A级管理的同时,对旅游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接待单位实行等级评定和推荐服务,发展快捷酒店、青年旅馆、经济型酒店等适合大众消费的社会住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