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6 点击:154
“全域旅游”是现象级热潮,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各地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创建。国家旅游局已批准500多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总人口2.56亿,占全国人口的20%。此外,国家旅游局还批准了海南、宁夏、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浙江7省为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紧锣密鼓的创建工作仍在持续推进,全域旅游仍在持续升温。
“生态保护”提出多年,尽管采取了系列措施,但行动力略显薄弱,治理成效不甚明显。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各地“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使得生态保护受到“冷落”和“边缘化”。
表面上两者“一热一冷”,重视度不同,行动力有别。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推进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全域旅游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特别是在绿色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全域旅游具有天然的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对接和融合发展的优势。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旅游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推进旅游绿色开发与低碳运营,全面实施产业融合与升级,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全域旅游,必须夯实“生态绿色”根基。旅游业是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红线,强化生态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培育,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让生态更好,环境更美;要以创新为引领,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坚决拒绝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努力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为全域旅游铺好生态环境路。
打造全域旅游,必须实现全民共享目的。旅游是生态产业,也是富民产业,把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让旅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紧扣游客量、旅游投资、旅游收入等指标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拉长生态长板,补齐脱贫短板,真正把生态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更多老百姓享受旅游发展红利,特别是生态良好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民。
打造全域旅游,必须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水利风景区等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以“旅游+生态”为指引,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结合森林、湖泊、山地、湿地、河流、气候等生态旅游资源,构建体系完整、功能齐全、类型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丰富充实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加强生态保护,仍需借力全域旅游发展。旅游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催化剂和媒介。目前,八成的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态旅游,以野生动物观察、自然生态考察等为主要形式。对于部分自然保护区来讲,生态旅游及相关服务净收入已占到年创收总净收入的一半以上。只有厚植生态优势,做优生态样板,让广大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努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才能对得起大自然的珍贵馈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一方山水、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仍需依赖全社会齐抓共管。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全国人民。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督察督办,营造企业施治、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加强生态保护,还需全域旅游软环境建设。将全域旅游生态文明与推进文明旅游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组织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旅游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进一步提升旅游从业者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培育旅游者绿色旅游的意识和行为,提高全社会绿色消费的自觉性。
以生态保护推进全域旅游绿色发展,在提质增效中释放新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把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把保护与发展统一起来,切实做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根据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气象气候景观、人文生态景观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优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地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区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和濒危物种分布区、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严守生态红线,禁止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
在景区建设中实施绿色旅游引导工程,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客栈等各类生态旅游企业开展绿色发展示范。落实生态旅游相关企业的环保责任,实施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市场调节、标准控制、考核监管和奖惩机制。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按照《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严格限定游客数量、开放时段和活动规模,健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规范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行为。
优化全域旅游生态空间发展布局,以生态旅游片区为依托,以生态旅游线路和风景道为载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不同地区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别化发展,形成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努力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
以生态理念定位旅游产品特色。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围绕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以全域旅游抓手,遵循“一景点一特色、一景点一主题、一景点一形象”的原则,大力抓好特色旅游乡镇和乡村旅游建设,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打造,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与民俗体验旅游等新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
以生态项目拉动旅游设施升级。旅游项目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把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和旅游投融资紧密结合起来,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载体,以旅游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重点景区提质工程,策划包装重大旅游项目,不断完善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绿色饭店、生态绿道等生态配套设施。
以生态公园提升旅游城市品味。以大面积绿地公园为重要节点,以江河两岸、城市道路为依托,建设城市生态廊道,以社区绿地、单位绿地为补充,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依托自然山水,营造山水园林城市意象,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全域旅游的落脚点是生态,也就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良好的自然生态保护,是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场所。产业生态化不仅要求发展的产业符合生态要求,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能够保持甚至凸显生态优势,还要求发展的产业能够形成产业链和生态圈,企业集聚,促进资源有机整合。推进生态旅游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关于全域旅游发展中做好生态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在全域规划编制中突出生态保护。旅游规划是一地旅游发展的构想与蓝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政策性、综合性和指导性,是旅游发展的总抓手和总引领。首先要树立生态理念。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把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城乡统筹、循环产业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旅游要素和服务功能,突出体现地方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再者要合理规划布局。全域旅游的中心是全域谋划,全景覆盖。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城景结合,着力生态宜居环境,通过城市景观设计,打造中央休闲区,展现城市风光。在乡村规划中,要结合城乡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秀美乡村。要树立全域大景区的概念,规划好城镇、交通干道沿线、江河库渠沿岸,集点、连线、成片,突出人文性、生态性、休闲性,构建全域旅游大景区。还要保持特色风貌。规划编制要注重保护原有的生态风貌,避免大拆大建,乱砍滥伐。在名镇、名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中,要保护好村庄肌理、民宅特点、历史建筑风貌,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和民俗文化。
二、在全域景观化中立足生态保护。景区景点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建设中,必须更充分地考虑生态保护的需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减少过度建设,注重自然景观的观赏性和人文环境的体验性,充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构造的独特性,以有效的保护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要坚持建设与景观结合,打造全域大景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时要像维护有生命的动物呼吸功能一样,保持河水与两岸陆地的顺畅交流,采用生态护坡护岸技术,如草地、乔木和灌木护岸,天然透水材料或透水混凝土砌块结构护岸,注重生态景观,让河道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在工程建设中注重做到“不砍树、不推山、不填塘”,特别是道路建设,既要注重通畅性,还要注重旅游化,打造景观路、生态路。三要加强环境容量分析,合理控制客流。要根据景区实际,合理设置最大客流容量,加强客流监控,及时进行引导分流,减少因资源过度利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四要健全机制,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建立景区餐厨垃圾、污水处理环保系统,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建立补偿机制,最大程度的保护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在全域参与主体中倡导生态保护。游客,旅行社、导游等旅游服务机构和人员,旅游开发企业和旅游管理者等作为旅游的参与主体,是全域旅游的具体实践者。针对游客,要加大宣传引导,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避免旅行活动给环境带来人为破坏。针对旅游服务行业,要着力培养、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知识全面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理念的践行者、倡导者。针对开发企业,要强化教育管理,使其在景区开发建设中,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建设开发和在建设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走可持续的景区建设发展之路。对旅游管理者,要加强教育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编制、旅游管理等活动中,自觉维护环境,保护生态。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氛围。要不断壮大民间环保志愿者队伍,加快实现村级环保协会全覆盖,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低碳环保知识,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热”需要“冷”思考,“冷”也需要“热”动力,看似矛盾的存在,实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全域旅游建设发展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生态打底,实现绿色增长。在守护“青山绿水”中赢得“金山银山”,走出一条以“绿色发展”提升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带动“绿色发展”的路子。
(作者单位:北京九鼎辉煌旅游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