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成果

河南信阳如何在全域旅游大潮中突出特色

发布时间:2020-08-03 点击:187

"国家公园信阳全域旅游"的开发新模式不失为一种可以促进旅游集约用地,拉近居民游客心理距离和突破旅游项目空间限制的可行模式。”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后工业化时代、大众旅游时代与自驾游时代的相继到来,旅行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全方位、深层次的旅游体验需求逐渐高涨。


但是,现在旅游产品供给与社会多元化需求已经不相适应,亟需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基于此,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可谓正当其时。


那么,信阳市在如火如荼的全域旅游大潮中如何突出特色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信阳以“国家公园”导向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符合区域特点,即“市园合一,市在园中、园在市中”的理念,以“国家公园”形式,打破景区县区边界,按生态、文化与旅游等功能分区,谋划整个市域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其作用是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国家公园”与全域旅游“以人为本,生态为先”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所以,信阳尝试创建以国家公园为导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一条生态文明和旅游发展共赢的路径,也是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的一种实践。


创建思路


(一)发展思路


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结合国家公园、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按照“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生态经济化”目标,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接待服务水平。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机制,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确立旅游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把信阳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二)新模式构建


1、升级“公共属性”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全域旅游要实现共建共享,回归旅游资源的公共属性。国家公园全域旅游模式更注重公共旅游资源整合和开放式管理,通过形成全域整体发展的态势,集中供给公共旅游休闲产品,既加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同时又增进生态旅游的趣味性。


2、构筑“点-线-面”的全域旅游系统


以点带片,细胞式发展。新模式下的全域旅游更注重“适度留白”,设置一定的生态缓冲区和自然分隔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游憩生态系统,从而形成一个保护开放空间的“精明增长式”园区。


连片成区,无障碍一体化对接。新模式下包含多个旅游吸引地,需要科学合理组织动线,可以通过田园步道、景观绿道、自行车道、自驾慢行道、景区索道和景区小火车线路、观景平台等公共交通设施,把公园、景点、村庄、生态景观等串联起来,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交通体系,确保物流和人流有序流动。


联区成体,系统化管理。新模式下的特色小镇之于公园承担着旅游集散文化展示、休闲商业、社区居住、后勤保障等功能,既能对外形成功能性的辐射力,又对周边游客形成的向心式的吸引力。因此,特色小镇可以肩负区域的旅游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制定等职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3、丰富信阳全域旅游目的地内涵


新模式本质是围绕“旅游+”的概念进行旅游功能与其他功能的组合创新,其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依托各乡(镇)的旅游资源,差异化打造“一园一特”、“一镇一色”的特色品牌。


“旅游+生态”可设计南北植物大观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等。


“旅游+文化”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积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旅游+健康”具有天然契合性,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团队,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康疗服务。


“旅游+体育”开展登山、骑行、徒步等健身类体育游,有针对性的设计自驾露营公园、低空运动公园、徒步探险公园、家庭度假公园等项目。


“旅游+工业”可以鼓励地方企业扩展旅游业务,研发特色旅游商品,建设适宜工业旅游的园区。



总之,全域旅游发展离不开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管理、服务和设施配套等要素的全方位整合,为了实现“脱贫富民”和“旅游本土化”的双赢局面,“国家公园信阳全域旅游”的开发新模式不失为一种可以促进旅游集约用地,拉近居民游客心理距离和突破旅游项目空间限制的可行模式。


工作策略


(一)改革机制,构建现代旅游管理体系


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统筹发展体制,形成各部门联动,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理、执法体制机制建设,成立“1+3+x”旅游警察、旅游法庭、工商旅游分局或其他联合执法机构,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


(二)规划先行,完备旅游空间域和要素域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全域旅游规划与信阳各项规划进行衔接,真正实现“多规合一”指导开发,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1、突出特色,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1)结合区域资源特色,旅游板块优化升级,重点区县先行先试。


以312国道、沪陕高速为中轴线,中部片区以潢川县、光山县等重点发展农业公园特色和次中心城市核的“潢光一体化”旅游集散中心。


北部沿淮经济带,以淮滨县、息县、罗山县等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及滨水休闲产业。


南部大别山区,以新县、商城县、浉河区等重点发展山地生态休闲度假与大别山三省六市融合打造国家级重点红色旅游示范区、创新区。


另外,以浉河区等为代表的“国家茶旅一体化”示范区;以平桥区、浉河区的城乡结合部,做好“环城游憩带”建设,为市民提供“第三空间”的休闲功能;以新县、商城县、浉河区等抓住率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争取尽快验收,为全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积累经验。


(2)整合“三山两湖”区域,铸造信阳精品旅游集聚区


“三山两湖”指鸡公山、灵山、天目山、出山店水库与南湾湖。该区域旅游开发起步早,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登山避暑、宗教朝拜、特色农林产业和适度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可以说“三山两湖”区域是信阳山水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发展定位的强有力支撑。


(3)着力茶旅一体化,开创首个茶文化田园综合体


茶旅一体化是茶产业与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备受欢迎的旅游新模式,构成“农业+文旅+田园社区”有机闭环的田园综合体旅游业态。积极推进“茶生态、茶景观、茶文化、茶产业”等与旅游结合的“六产”融合发展,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提供多类旅游业态。


(4)秉承大别山精神,探索“红+N”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


突出“红+绿”、“红+古”、“红+农”等业态,打造信阳红旅小镇和红旅村,让信阳红色旅游资源成为老区人民的幸福源泉。


2、补齐短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环保设施、标识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使旅游厕所数量充足、质量达标、深入城乡、全域覆盖。加快城区、景区、游客集中场所停车场改扩建步伐,鼓励建设自驾车与房车营地。


在城市出入口、机场、车站和旅游景区、宾馆饭店、主要街道、县区人流集中场所等处,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指示标识和交通引导标识。


(2)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十三五”期间,信阳拟新开工建设郑武二线高速、明港至鸡公山高速、沿大别山高速等三条高速公路,以及G107、G312两条干线公路绕信阳市区段新建改线建设项目。


形成覆盖城乡、内联外通、层次分明、水陆两便、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保证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旅游活动有序开展。


(3)完善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市、县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集散中心交通、信息咨询、产品营销、综合服务等功能。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旅游村镇以及机场、车站等游客集聚区规划建设旅游咨询中心。


(三)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


信阳下辖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应发挥乡村旅游的精准扶贫功能,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加大对扶贫重点村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民工返乡进行旅游创业就业,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引导当地居民与各类资本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鼓励和支持精品农家乐、精品民宿发展。


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建立乡村旅游优质农副土特产品名录,推动贫困村在临近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乡村旅游购物点。


(四)多措并举,抓好全域旅游整合营销


打造特色鲜明、富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全域旅游不能搞“千城一面”,要有特色和个性,彰显“山水信阳•休闲茶都”品牌形象。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跨区域、跨平台、跨终端立体性营销体系。


实施精准营销,积极运用大数据等高科技分析手段,组合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积极挖掘生态、季节、人群、个性喜好、自由行等产品线路,打造一批“山、水、茶、学、养”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专项产品市场,满足各个消费市场均衡发展。

(五)多管齐下,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旅游投资商,落实2-3个实体旅游项目。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将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