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8 点击:128
成立14年之后,假日办宣告撤销,这个名词也走进了历史。9月15日晚,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同意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明确撤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其职能并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从假日旅游转为旅游工作,从“协调”变为“联席”,新机制确立后,不但级别和规格更高,在思路上也更加综合而全面。由单纯的假日旅游向承担五大功能的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转变,不但释放出积极的改革意义,也落实了推进改革的实质性举措。
而“今后节假日怎么休”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黄金周、小长假的集中休假方式会逐渐转向更为灵活、自由的“带薪休假”吗?
副总理汪洋任召集人 规格高于“假日办”
在专家看来,由国务院旅游部际联席会议接棒,规格将高于“假日办”。对比此前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不仅仅是名称中的“协调”变为“联席”,不论是召集人,还是成员单位,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均提格、扩容。
新组建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召集人。副召集人由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等5人“团队组成”。
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的28个部门,其中既有与旅游产业直接相关的部门,如交通运输部、铁路局;也有旅游产业“支撑”部门,如文化部、食药监总局等。除农业部由党组成员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之外,其他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成员,均由副部长(副局长、副主任)担任。
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能包括五大项:对全国旅游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提出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
对比此前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不仅仅是名称中的“协调”变为“联席”,不论是召集人,还是成员单位,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均提格、扩容。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的召集人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未上升到国务院领导层面。其职能并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两相对比,不仅级别提升,参与部门也增加了外交部、教育部、中医药局、扶贫办等9个。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介绍说,作为国务院层面在各个部委之间协调假日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假日办在确保假日旅游有序运行、推动各地更好为游客服务,以及对我国旅游经济制度环境进行优化和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假日办已不再适应现在的散客化、大众化的旅游市场。
全国假日办的成立初衷
全国假日办从2000成立到现在已有14年了。当年,因为黄金周的出现,国务院联合了上下17个部门组成了这个高层协调机构,目的很简单——保障全中国人民顺利休假。毕竟在中国,集体休假还真不是一件小事。 最初设立黄金周,就是出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考虑。所以,假日办制定方案的最基本考虑是让大家出门旅游,出门消费。
假日办的属性很特殊。它不属于正式的政府工作序列,只是一种松散的工作方式。在没有高一级领导管理的前提下,各组成部门协调工作还得靠领导们“发扬风格”。至于在开会时讨论的那些意见,甚至都没有强制性要求与会部门必须贯彻执行……
假日办的地点就设在国家旅游局。目前共有25名员工,级别都很吓人,全是司级、部级干部。不过,他们都是来假日办兼职的,平时他们都是坐在自己所在部门的办公室里上班,只有在召集会议和假日办业务旺季时,才到假日办集中办公,主要也就是开会讨论,做做报告,出去视察一番什么的。 历届办公室主任和三位副主任悉数由旅游局的局长、副局长担任。
在每个黄金周前,全国假日办要召开一次会议,作出工作部署,发布信息、预警预报。 进入假期,假日办才迎来一年中最充实繁忙的时段——领导们忙着视察景点是不是人太多,自驾车都停哪儿了,农家乐是不是安全可靠…… 除了在外检查工作的领导,国家旅游局的全国假日办办公室还有部24小时值班热线——接受全国人民的假日投诉:人太多,酒店脏乱差,导游坑钱,强制购物…… 每个假期结束,你都会听到新闻播报今年假日办又接到了几百通投诉。但是,有小伙伴连续打了几天热线,却一直无人应答。 假期结束时,假日办还得做个工作总结,给发展旅游大业提供依据。
但需要更正的是,很多网友对“假日办”这一行政单位的工作任务存有误解,旅游专家、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博士解释道,“假日办”全国假日旅游部级协调会议办公室的简称,是2000年为应对黄金周旅游的井喷而设立的应急机构。“这个办公室,不是用来放假的,而是应对假日期间旅游出现的问题的。大家可能是顾名思义,更是望文生义。”刘思敏认为,决定放假办法其实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而公众舆论对假日办的吐槽,实际是“对长假短缺的不满和对增加长假的渴求”。
为何撤销全国假日办?
2013年来,从“‘三选一’征集放假安排”到“公布除夕不放假”,全国假日办不断陷入舆论场。撤销消息一出,让不少网友大呼“不给除夕假的假日办早该撤销”,也有网友存有疑惑:为何要撤销,放假安排会变么?
“舆论对全国假日办的关注实际上是源于对长假短缺的不满,但却把愤懑发泄到了假日办身上。”刘思敏说,“1999年‘黄金周’出现后,对旅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成立了假日办这样的应急机制。起初这种协调机制作用比较大,运行几年以后,‘黄金周’ 前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已经成为常态,全国假日办的作用不再那么明显,需要革新。”
此外,全国假日办自10日发布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调查已正式结束。数据显示,对于“您对现行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是否满意”的问题,网友表达出一边倒的“不满”。有个别网站,网友的不满意率甚至超过了80%。
放假、休假的初衷,是为了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让群众放松身心、调剂生活,以实现劳逸结合。而事实却是,一个7天的假期,却往往要挪用3个正常周末来弥补。如此拼拼凑凑,带来的自然是零零落落休几天、上几天的无奈与尴尬。看似分秒不差、严丝合缝的休假安排,但若是少了一份人文关怀与体谅,效果恐怕很难令人如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国假日办此次开展的相关调查,及时而必要。
蔡继明认为,此前我国的假日制度主要是为了旅游经济服务,假日“绑架”旅游,旅游业单纯地和假日捆绑在一起,致使节假日的不断调整引发了群众的不满。
从假日旅游转向带薪休假
一直关注假日旅游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等受访专家认为,撤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后,相当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即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法定节假日的假期究竟该如何安排?这将是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面对的首个问题。
“公众的观念已经改变,‘黄金周’、‘小长假’这样的调休休假方式,需要改变”,蔡继明说,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以来,原“全国假日办”就屡次陷入“黄金周”存废等舆论风潮中,“我国从1999年开始采用‘黄金周’休假方式,当时是出于振兴假日经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考虑。但法定节假日被旅游‘绑架’后,引发了人流集中等连锁问题。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休闲生活、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赞同挤掉双休日、拼凑‘黄金周’、‘小长假’的休假方式”。
蔡继明表示,“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带薪休假条例》,去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也没有提‘黄金周’概念,而是多次强调‘带薪休假’。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常务会议,也是重申带薪休假,并且将落实带薪休假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在他看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目标,“国家旅游业的战略发展,要求成立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统筹、协调下一步旅游产业发展会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假日旅游的问题,因此组建了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蔡继明认为,不论是民间,还是国家政策,都在从“黄金周”向“带薪休假”转向,因此,撤销“全国假日办”,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也是顺应这一变化。
带薪休假面临的挑战
撤销“全国假日办”,建立更高规格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实践证明,无论是落实《纲要》还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此前的“全国假日办”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过,撤销“全国假日办”、建立新机构能否做大旅游蛋糕,尤其是能否在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验证。从理论上说,目前落实率为50%,以强有力的机构来落实剩余50%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也面临不少挑战。
挑战之一来自地方政府。带薪休假制度能否落实,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劳动监察部门。地方政府之所以不愿意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主要原因是照顾企业利益,或者说是为了地方经济、税收等。而地方劳动监察部门不作为,既是因为要看地方主要领导的脸色行事,也是因为懒政。
挑战之二来自民营企业。民企解决了中国80%以上就业问题,但民企却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一大难点。由于目前劳资双方地位仍不平等,再加上就业压力存在,所以,某些职工所说的“别说休年假了,就连双休日,我也得随叫随到”,是一种普遍现象。
挑战之三来自法定假期。如果法定假期总天数多,一些企业会认为影响效益而不愿意让职工再带薪休假,因为制度规定“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企业一般不愿意职工既在法定休假日带薪休假,又在年休假期间带薪休假。但是,很多人在带薪休假难以落实的情况下强烈呼吁恢复五一黄金周,延长春节假期,即增加法定假期总天数,如何权衡企业与职工的诉求,也是一大挑战。
为什么在中国这么难?
为什么带薪休假在中国这么难呢?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后可以享受一定时间的假期,工龄越久假期越长。但劳动法并没有规定休假时间及具体操作办法,而是把重担交给了国务院。
从人社部的调查结果来看,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不同性质的组织落实率差距很大。即使同为企业,高端服务性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情况也有天壤之别。
高端服务性企业没有诸如工厂、机器、原材料,其利润空间是非常高的。以咨询行业为例,一个人身上的利润率最高能达到200%甚至300%。
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本来就很小,所以企业拼命想尽办法来降低成本。如果省机器,省原材料,就会造成低劣产品。最容易省得就是人工——这就造成了带薪休假难以落实。
我国产业分布,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工市场竞争激烈。你要带薪休假,后面等着很多人愿意不休。职工为了谋生,往往也不敢主动维护自己的休假权益。
据资料显示,73%的加班者无加班费,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虽则有《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劳动法》做保护,但“想要加班费可以,拿钱后直接走人。”其结果是“失业比没得几天的3倍工资更惨。”因此,“带薪休假”一直以来就成为了公众的美好愿望。
各国文化也对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有很大影响。美国至今没有出台一个政府的带薪休假法律。各州各公司自行其是。很多人的假期只敢休一半,因为怕丢了工作。
而在德国,休假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政府鼓励人民休假,对自动放弃的员工不予经济补偿。法国政府早在1936年就发明了带薪休假。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花了40年才确保这一政策上行下效。
带薪年假的推行是我国政府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完全依赖行政手段,容易欲速则不达。政府应该给中小企业补贴或者税惠,这样,他们既能给员工一些应有的假期,又不至于因成本太高而关门大吉。
带薪休假还有多远?
之所以“带薪休假”得不到很好的落实,2012年10月14日京华时报的观点是这样的:根本原因“在劳动者权益维护方面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缺位,才使得用人单位敢肆意侵权,让所谓的‘体面劳动’‘有尊严生活’的劳动新理念悬空。”改变这种现象,给出的药方是,“监督部门有点长进”,只有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刚性保护,才不至于让那些黄金周还在加班的职工流汗又流泪,才能让用人单位不敢越雷池半步。
协调解决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假日办”显然有点小马拉大车的味道,尽管“执政”14年,中间还有《劳动法》、《带薪休假条例》来助阵,最终还是没有将“带薪休假”这个阿斗扶起来。
新成立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不仅仅是名称中的“协调”变为“联席”,使各部门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让责任更明确,而且不论是召集人,还是成员单位,比以前的“假日办”提格、扩容,抓工作肯定更有力,更便于执行。
去年初公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此番假日办规格提升,人们对于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力度自然有了更多期待。刘思敏认为我们需要认识到“现实很骨感”,要取消黄金周,至少要等到2020年真的基本落实了带薪休假。因为要切实缓解长假需求与长假短缺的尖锐冲突,疏通公众出行、出游需求的“堰塞湖”,增设一个或两个黄金周长假则不仅必要,甚至可谓当务之急。
刘思敏认为,当恶意欠薪等威胁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情况还存在的时候,谈论带薪休假能否立刻落实还为时过早。这是一个渐进的推进过程,没有哪个国家的休闲模式可以被照搬,我们必须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此外,也有专家认为,落实带薪休假,不但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还需要一套完善的监督和维权机制。
建立高规格机构能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关键在于能否以问责来鞭策地方政府落实制度,能否以严惩来鞭策用人单位依法办事,能否以民意来决定法定假期的安排。
既然让民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就该让带薪休假制度早日照进现实,既换汤又换药,不要再让民众在休假安排的问题上折腾个没完了。
延伸阅读
何为“带薪休假”?
带薪休假,又称带薪年休假,是指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在工作满一定期限后每年享有保留原职和工资的休假。带薪年休假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劳动福利之一,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后确定某一段时间作为休假期间,在该休假期间内劳动者无需提供劳动,但用人单位仍需按正常工作期间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及劳动福利。
带薪年休假制度起源地是法国。上世纪30年代,200万工人大罢工之后,1936年6月7日,法国总工会和雇主协会签订了《马提翁协议》。1936年6月20日,法国《带薪假期法》正式颁布,规定法国所有员工只要在一家企业连续工作满一年便可享受15天的带薪假期,由此建立了全球最早的带薪年休假制度。之后,在工会等组织的努力下,法国人的带薪年休假权利写进了法国《劳动法》。
我国劳动者享受带薪年休假权利的法律渊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法第45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对我国劳动者带薪年休假权利的行使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为实施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8年9月18日颁布施行了《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自此,我国劳动者享受带薪年休假的权利形成了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四位一体”的法律保障格局。
全国假日办被“讨伐”的那些事
取消五一黄金周被声讨
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改为短假期,共三天,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次短假期,放假总时间也由10天变为11天。
虽然法定假日的总量增加了,但由于少了一个黄金周,全国假日办因此一直处于老百姓的口诛笔伐之中。直到今年,关于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呼声依然高涨。
假日调整调查被质疑
2013年10月10日,全国假日办在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征集社会意见。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你对现行放假安排是否满意”、“长假是否需要保留”等。
投票结果显示,超过6成投票者对“现行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不满意。但更多人对调查问题本身的设置提出了质疑,认为老百姓普遍关注恢复“五一”黄金周等来自民间的呼声在问卷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除夕假日办被“查岗”
2014年放假安排中,除夕当天不放假却引来一片吐槽。除夕当天全国假日办公布的咨询电话始终被忙音所占据,只有凌晨的时候,全国假日办24小时值班电话才得以畅通。国家旅游局值班室人员称,由于占线,当天正常到假日办来办事的人也受到了影响。
(资料来源:中新网、法制日报、新京报、人民网、腾讯网、华夏经纬网、新浪、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