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创意农业

发布时间:2014-03-12 点击:157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建设,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然是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学者探讨的热点。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收入之源,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举措。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功能单一,加之工业化、城镇化使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因此,农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已严重弱化,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创意农业日益受到政府、学者和农民的关注。

中国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农业工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中国城镇化的题中之义。在常规农业中,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常常被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业的非经济功能需求增加,而创意农业以农业多功能特性为基础,农民可以从土地中获得尊严、财富和价值。本文拟从创意农业视角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以期为政府部门破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困境提供借鉴。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规律,一般是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从产业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地理经济学的重点放在空间转移方面,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业经济学从农业结构分析农村劳动力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之间的转移,以及在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城市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参与,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是个体农民通过对迁移成本和收益的综合考虑的理性选择;从宏观角度看,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其结果是城市化的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在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处于内循环状态,外来投入品极其有限,需要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才能有农业剩余满足城市发展之需要,并且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很少,城乡差别微不足道。工业革命之后,工业所需动力源得以解决,不再依赖于人力和畜力,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和水利资源代替可再生的有机能源,克服了工业经济活动对动力源的局限,为工业经济活动规模化创造了条件。规模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操作机器,由于原来的城市人口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这些缺口需要农村劳动力予以填补。反过来,工业革命的成果为农业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农业生产中工业品的投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剩余和农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反向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这种正向拉动和反向推动作用的结果是城市化带来的集聚效应规范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城乡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对世界农业国和工业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基本上呈现两种态势:第一,遵守市场机制规律,按照“农、轻、重”的发展秩序,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没有封建制度束缚的北美、摧毁封建专制的法国以及二战后土地制度改革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工业主要是由原乡村地区的传统工业作坊演化而来,城市首先是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产业按照“农、轻、重”的秩序依次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市场力量推动,在工业化进程中同步城镇化,一般不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而考察近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之现象,是一种全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的,直到19世纪中叶,洋务派和开明绅士在一些沿海、沿江地区创办了现代企业,而农村传统企业在官办企业和外来企业的双重压力下趋于衰落,因不能享受工业化的成果导致农村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由此形成少数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少数发达的城市与大量落后的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此被扼杀,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极其曲折和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采取偏向工业和城市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不长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显示当时政策合理性一面,但其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当时中国的现实是资本稀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政府在农产品价格上采取 “剪刀差”的形式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城市和工业,农村和农业难以享受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的内生发展能力。由于重工业吸纳劳动力相对有限,我国城市又是政治主导型的,利用行政权力制定“户籍”制度,阻碍农村劳动力迁移就业,致使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短期内能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但从长期来看,却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因此,通过强化培训,消除就业歧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建立长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保障机制,才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凸显出来,在原来社队企业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乡镇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吸纳了农业转移而来的劳动力。城市工业改革的成功冲击了产业同构的乡镇企业,致使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日益萎缩。而在目前之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惯性还在继续,城镇化走得异常艰难。显然,纯粹依靠城市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城市化继续转移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发展以创意为标志的现代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即通过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才能保证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到非农产业。

二、创意农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公式中的Y表示农业产出,L表示劳动投入,α表示劳动产出系数,K表示资本的投入,β表示资本产出系数,A表示技术进步,在这里表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制度创新,如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业发展(产出Y的增加)取决于技术进步、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数量,且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存在最佳的配比,在一定的技术环境下农业产出才能最优化。根据农业技术进步的属性,我们将其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一是单纯的劳动偏好型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生产属于这种类型,农业技术进步极其缓慢,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才能生产尽可能多的食物,最大限度降低人类因饥饿造成的伤害。二是单纯的资本偏好型技术进步,大量的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减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第一线解放出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济学所说的常规农业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种技术进步没有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外部性,不能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双向偏好型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很好地体现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耕技术的嫁接。在传统技术上吸收现代农业技术,既保持农业生产的原生态,又提高了农业的综合价值。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高单产效益,传统农耕技术保持农业文明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因此,新型农业既需要劳动投入的增加,又需要资本投入的增加,最终实现农业产出的提高。

创意农业本质特性是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将农村固有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变成生产要素,改变了劳动与资本的配比,从而提高就业容量,这说明创意农业具有双向偏好型技术进步的特征。从创意农业的内涵可以得知,A包含了农业装备的改进、品种的改良、产权制度的创新、地理标志的保护、农耕文化的传承等内容,使得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从而保证农业多功能性,即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协调发展。在农业经济功能深化的同时,农业生态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成为非物质资本,增加了资本总量 K。根据配比原则,农业资本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L,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移。创意农业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在农业内部,农业生产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在农业外部,也就是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转移,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形成大农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聚集,实现农业多功能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



三、创意农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途径

创意农业是将科技、文化和艺术作为创意元素,植入农业生产与服务全过程的新型农业。创意农业以多功能农业为基础,在农业多样化引领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常认为,农业多功能体现在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和社会服务领域,具体表现为生产粮食和原料、涵养水土、生物多样性、地面景观、农村生存和发展、食品安全、文化传承、动物福利等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多功能农业具有“共同生产、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征。传统的农业经济学重点放在农业的单一经济功能方面,关注农业生产的有形产品的产出,分析的是如何扩大经济规模和农业生产效率。在过分重视经济功能时,共同生产出来的地面景观、农耕文化(农业正的外部性)等非物质产出常常被忽视,市场规模狭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创意农业借助农业多功能特性,发挥产业融合的优势,衍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扩大社会分工,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具体表现在特色农业、农村旅游业和农村文化产业三个领域,这些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是增加农村非农职业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城镇化一起组成双轮,驱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创意农业形态之一: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一般是在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产品终端或销售渠道植入创意元素,实行差异化生产、加工或销售。如太空种子、牛奶味草莓、福字牌苹果、有机蔬菜、涪陵榨菜、湘莲等等,其特点利用科技元素、文化元素、艺术元素植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链条中,以创意为媒介,让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如洞庭米业,以粮食为材料,采用高科技,加工出大米,从米糠中提炼油料、药品、化工原料,在粮食加工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又如涪陵榨菜,涪陵地方政府利用当地特殊的气候和土质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将当地生产的榨菜予以规模化种植和加工,发展为涪陵政府的龙头产业。这些特色产业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做大做强非农产业。产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发挥乘数效应,在合适的区域将相关产业聚在一起。在成本效益的较量中,这些非农产业通常集聚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的农村小镇,这些小镇通常是商品的集散地、信息交换地、人员聚散地和资本集中地,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小城镇将资源要素吸引过来,使得城镇的规模和质量稳步上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非农职业在小镇的膨胀中迅速增加,农村人口源源不断流向小镇。

(二)创意农业形态之二:农村旅游业

由于农村旅游产品存在地域性、季节性和差异性,在一定地域内,农业旅游产品可以垄断经营,在一定规模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经济学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Krugman,1979)建立一个规模化模型,我们借用这个模型AC=F/Y+C。假设一个单位的旅游产品的平均成本为AC,F 为生产该旅游产品的固定成本,包括研究和开发成本、管理成本与广告成本,C表示旅游产品的边际制造成本,Y 表示旅游产品的数量。Schott发现旅游市场规模取决于生产国或地区的要素禀赋和技术选择,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更多地选择生产劳动密集产品,而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选择生产资本密集的产品。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弹性大于制造业。农村旅游业形态多种多样,如休闲旅游、假日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森林旅游等,特别是具有环保性质的林业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游客的消费方式与传统旅游业不同。在林业旅游中,游客可以体验农村生活、享受农事乐趣、呼吸新鲜空气、熟悉林业知识、感受农耕文化和零距离接触大自然。这些丰富的内容是传统旅游无法提供给游客的。农村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新型旅游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人数是传统旅游业的5~10倍。

(三)创意农业形态之三:农村文化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国民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本质变化,社会需求不断升级,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从数量需求到质量需求、从被动消费到主动参与,这给服务业带来压力也带来动力。农业作为居民消费的主要产业,承担着满足社会需求转型升级的任务。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既是社会需求压力所致,又是农业自身比较优势使然。农村文化产业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开发潜力和市场空间。为了将这一比较优势发扬光大,农业部已将农村文化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主导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推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低碳化、生态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本质要求。农业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农事文化、饮食文化和生态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是创意之源,为农民创业提供内核。东西南北,民俗众多,腰鼓、皮影、泥塑、剪纸、刺绣、社火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参与,以湘菜、粤菜、鲁菜、川菜等具备地方风味的饮食文化,转移了大量当地劳动力就业;农业节日、祭祀、农事体验等农事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大产业。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而且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等。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性产业化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以提供实物形态的生态文化产品和可参与、可选择的生态文化服务为主,完善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将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融入产业发展之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增长。

四、创意农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绩效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

传统农业经济学在计算农业全员要素生产率时,只计量农业的有形物质产出,而将非物质产出忽略掉。由于不考虑无形产出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逆生态化,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如果将非物质产出的负外部性和劳动力的浪费包括在内,农业统计出来的GDP要大打折扣。而创意农业以“共同生产”理论为指导,采取专业合作经营的方式,将物质产出与非物质产出同等对待,促使生产过程顺生态化,利用非物质产出的正外部性,作为创意元素,将产业、市场和消费连接起来,形成产业多样化、市场多样化和消费异质化。又由于农业非物质产出与农业消费具有不动产的属性,可以产生一定数额的垄断收益,在同样的土地上,创造的价值比常规农业要高,因而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率。土地产权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经营农业用地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收益,提高土地经营收益才是吸引农业投资的关键;而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提高又有赖于提供大量而稳定的非农就业岗位。

(二)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创意农业将农耕文化、地貌景观、人文习俗、宜居环境等非物质产出通过人的创意,予以资本化,丰富了生产要素,改变了农村资本和劳动的配比,使得农村从资本相对稀缺转变成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丰富转变成相对稀缺,扭转了长期以来农业资本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创意农业的发展和壮大使得现代农业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不断往区位优势地区聚集,人口也往这些地区集中,使得农村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资本集聚和人口集中推动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反过来,在市场的作用下,城市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农业,诱发城市与农村小城镇互动发展,最终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全社会成员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克服了“伪城镇化”或“半城镇化”问题,即摆脱了“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的困境。也维护“新市民”平等权利,提升其城市身份认同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创意农业推动农村小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居民收入来自四大块,包括从事农业收入、外出打工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政府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多予少取”的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政府实施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制度,使得农民的种粮收入稳步增加,同时农民获得的政策补贴收入超过以前任何时候。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镇化,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渠道,获得比较高的工资收入,惟一的收入短板来自农民的财产,改变这一局面,才能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总额。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这迫切需要我们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思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盘活农业、农村资源要素,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创意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提供了发动机的作用,将农村地貌景观、农耕文化、人文习俗、宜居环境等长期不被重视的无形要素通过创意的手法变成资本,与农业相结合,使得农村的资源利用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农民共有的公共资源即共有财产得到升值,极大地增加了农村居民的财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有助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变革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本质上以人为本,将以人类的创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和升级,保证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地形地貌风景优美,农耕活动丰富多彩,生物多样性无处不在,为农业创意提供了素材,与现代科技与消费理念相结合,进行多视角创意,将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在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放大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如农业生产过程创意、农业景观创意、农业废弃物创意、农产品用途创意、节庆文化创意、农事

活动体验、森林碳汇交易等等,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场所,演化成市场交易和消费的场所。通过创意,让创意农业形成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价值。

(五)有助于建立互惠合作的新型城乡关系

创意农业是一种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城市市场消费需求、科学技术、产品载体、人文环境、创意人才等有机衔接和融合的综合农业复合体。从产品层面分析,创意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或服务满足了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从产业层面分析,创意农业是无边界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从经济层面看,在整个创意农业体系中,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产业的乘数效应显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收入迅速提高,拓宽了市场规模,由此吸纳城市人才资本、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向农村流动,跳出传统的“招商引资”建工业园的模式,使得城市工业与农业工业差异化、互动良性发展,克服了农村工业“输血型”的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内生发展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创意农业发挥农业非物质产出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聚集,彰显农业多功能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根据农村地区在要素供给、供给种类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以反映比较优势的农业新业态为核心,构建和发展农村小城镇创意农业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发展配套服务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创意农业可以衍化大量的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而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大,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文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文化具有强辐射性、高渗透性特征,将文化元素植入农业,可以改变农业发展局限于单一的经济功能,进一步挖掘农业多功能潜能,打造农业新业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第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农业多功能市场化运作,促进农业多样化。第三,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现有补贴政策重点放在农业的经济功能,对农业多功能性考虑不周,导致农业的非物质产出不足甚至呈现负的外部性,对创意农业的物质基础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第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是创意农业的灵魂和保障,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内生力量,通过创新,才能将科技、文化、艺术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

本文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