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15 点击:35
文<凌志 图<择一
来源:乡村周末·中国旅游报
北京怀柔区的朝阳禅寺寂静敞亮,树木苍老挺拔,恬静的气息中飘荡着缕缕幽香,只见一两个居士在寺内静静地打扫尘土。我们轻声询问禅修之事,一位居士便引着我们去寻访正在大雄宝殿做早课的大定师傅。
早课正在进行中,几名居士紧随师傅,用心地念诵着经文。因不敢轻扰,我们便在殿外静静地等候着,大殿旁的石阶上适合观景,听禅乐飘扬,极目远眺,心中已暗自将城市的忙碌抛之脑后。
早课结束后,大定师傅从大殿中迅速走出来,虽然先前只是电话联系,不曾谋面,他却在一行人中找到了我,而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感谢。没有因为我们打扰了他的工作感到不便,却是非常热情地欢迎我们,还为我们准备好了热茶。
在会客厅里,我们围坐一圈开始聊起禅修。这里刚刚结束了一期禅七班,学员收获不少,谈及此事,大定师傅很是兴奋,或许是急切想把自己的感受与我们分享,他的话语显得有些语无伦次,从禅修仪规到禅修意义再到禅堂的具体工作等等,这些话题他反复穿插地讲述着。
聊天中,大定师傅下意识地从端坐姿势换成了双腿盘坐,在他看来,出家人日常生活就是修行,聊天也不妨碍打坐。同行的朋友起身准备拍摄,师傅掸了掸褶皱的禅服,一脸尴尬地说,“还是别拍了,我这形象不大好。聊了这么久,不如我带你们去大殿‘实修’一下吧。”
坐禅:散盘 单盘 双盘
印象中,禅堂总是戒律森严,过去经常在电影中看到师傅惩戒弟子的场景,木质长板落身便是一条长长的血印。现如今,香板的惩戒作用虽然沿用下来,却少了些严苛。不同的香板因其作用不同而各有称谓:监香、巡香、警策、僧值、知客、维那、堂规、清规……修行者的一言一行都有护法实时监督。听师傅说,禅修课堂上总会有一两个“大孩子”违犯戒律,大多时候会拿出香板稍作警示,却不忍心真正用在他们身上。
禅堂首先要学习的是打坐,师傅先抛出了很多个“不能”:不能随意盘腿,不能含胸夹背,不能左右摇晃,更是不能喧哗扰人……
我不禁琢磨着,这盘腿能有多难。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喜欢盘腿而坐,不论是看电视,还是跟亲友聊天,盘着腿总是感觉格外自在。不过,真正开始禅修打坐,才发现盘腿可没有那么简单,少不了要挑战一番肌肉拉伸的疼痛极限。
在禅修课上,盘腿有3种,一种是将左腿扶起放在右腿根上,同样再将右腿扶起放在左腿根上,反之亦可,这种盘法叫双盘。一脚触垫,另一脚压于对侧大腿根上,叫单盘。还有一种相对简单,将一脚抵于对侧腿腘窝处,另一脚置于对侧小腿外,这叫散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盘腿姿势大多为散盘。
显然是印证了办公室一族的通病,由于常常缺乏运动,除了一位常练瑜伽的朋友轻松完成了双盘动作,其他人全部挑战失败。不过,“欲降其心,必先降其腿”,这话并非全无道理。大定师傅说,“人在坐禅时,脊柱垂直与否很关键。相比散盘的动作,双盘腿可使身体自然挺拔,更加稳定,有助于加速人体五脏六腑血液的流通,对健康很有益处。若能克服心理上的疼痛感,坚持练习,完成从散盘到双盘循序渐进的提升,最终一定可以做到,但如果连这样的定力都没有,又如何能把握我们自己的内心?”
在禅修中,每一个细微步骤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使是摆放鞋子这样的小事也不例外。盘腿动作完成之后,师傅要求我们在臀不离垫的情况下,俯身将禅凳前方的鞋子慢慢移动到禅凳底下,这是第二次挑战肌肉拉伸极限,只觉腰背肌肉一阵生疼。像这样的挑战,不止在打坐中,还会出现在行茶中,喝完茶放置茶杯,也将完成类似的动作:端坐在禅凳前,右脚向前,臀不离垫,俯身将茶杯尽可能远地放置在地面上。师傅说,这样的动作是为了训练头部与腰部形成一条中空直线,从中你们可以慢慢感受身体的改善。
不过禅修并不是苦行,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禅凳上除了准备了垫子,还有一条被子。“盘坐时,膝关节易受风寒,包裹双腿很有必要。”师傅一边口述要领,一边为我们示范:展开被子举过胸前,然后平铺在腿部,将被子自然下垂部分折叠压置于腿下,再整理两侧,包裹严实方算好。
行禅:飘逸如风
久坐易腿麻,师傅们也会想办法调节,于是动和静的修炼需要交替进行,行禅就是“动”的修炼,这是往复穿行于禅堂的一个环节。在一烛香的时间里,我们跟随着师傅,在殿内按顺时针路径绕行。大定师傅行走如风,飘逸潇洒,刚开始的几圈还能追上他的速度,但越往后,越觉得步伐沉重。大概是看出了我们的问题,他停下脚步指导我们,“走路要挺胸阔步,不要介意是否有人在观望你,保持身体平衡的最好办法,就是甩开臂膀、放轻脚步,直至全身都运动起来。”朋友笑言,“我每天一小时步行上班,到最后总是累到不行,看师傅行禅才知道,真正的行走是要放松身体,才能保持精神愉悦。”
行茶:学会尊重
禅修中的行茶是道德修行的重要一课。倒茶人和饮茶人之间会自然流露出对彼此的尊重,饮茶人无论是接杯、持杯、喝茶都不能冒失莽撞。“在禅堂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为你们斟茶倒水的内护也理应受到尊重,如果你没有一颗谦逊和感恩的心,你又有何德何能承受对方的一片诚心呢?”说起这番话,大定师傅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在佛法中,众生平等的理念被看得很重,行茶中自然有所体现。
我们端坐在禅凳上,师父先将茶杯逐一分发于我们。行茶时,他告诉我们应该以大拇指和四指相对持杯,以表示对倒茶人的尊重。待杯中茶温适宜时,保持心无旁骛,端起茶杯慢慢喝下。茶不能一口吞下,需要细细品味,这样可以让茶汤的香气充满整个口腔。
一般行茶3次,喝完后,饮茶人右脚向前,将茶杯放置在地上,声音不可过响,以免失礼。禅堂的茶,无所谓好坏贵贱,通常被出家人称作“清水白茶”,既是形容品茶的心境,亦是告诉禅修者行茶品尝的不是茶的滋味,而是一种感恩、福报的情礼。
持斋:清淡爽口罗汉菜
结束行茶,已是中午11点半,斋堂居士再次过来催促我们去用斋。师傅告诉我们,在禅寺,有严格的用餐时间,如果错过,就无法用斋了。我们赶紧收拾完东西,去了斋堂。
朝阳禅寺斋堂内,窗明几净,温暖的阳光照射进来,斋堂分两个用餐区,左侧为女众用餐区,右侧为男众用餐区,古色木质桌凳干净整齐地排列着。
临行的前一晚,我通过微信联系大定师傅,说想要去采访,如果有的话,顺便体验一下斋饭。没曾想,一句随口之言,师傅竟用了心,主持斋堂的居士杨阿姨特意为我们准备了罗汉菜。这里的罗汉菜包括白菜、豆腐、蘑菇、木耳、豆角、番茄等多种新鲜食材,不用过多的佐料,只是慢火熬炖,原以为这清汤寡素之食味道平淡,没想到入口清淡爽口,竟如此好吃。斋堂居士说,蔬菜都是她们在菜园种植的,熬汤的水也是取自山中甘泉,寺院里的僧俗们都很喜欢。
问起这斋菜的由来,杨阿姨说,关于这道菜,我们这里延续着一个古老的说法:约2500年前,释迦牟尼的大弟子目犍连,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比丘和比丘尼,向天人求救,天人看到目犍连的善心,送给他十八样菜,目犍连用其熬制成汤,分给比丘和比丘尼们食用,谁知喝完后他们疾病立刻褪去,变成了罗汉。这道菜从那时起就被称为“罗汉菜”,又被后人称之为“清净菜”。
吃罗汉菜是一次心灵清净、逐渐洗礼的过程,用斋时,斋堂师傅们不停地为我们服务,摆放碗筷、一次次走过身边,为我们分发食物,这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第一次用斋,礼仪也需要稍作了解,当师傅走到你的面前,你需要食用时,可以轻轻地将碗往前推放,并点头致谢。佛家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意思是小小一粒米饭的力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佛教里指比较大的山),以此告诫大家珍惜粮食。
本文来源:中国旅游报—《乡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