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16 点击:37
罗哲文老先生走了,逝者乘鹤西去,风范常驻世间。
罗先生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古建筑专家,人们为他的逝世扼腕痛惜,唏嘘不已。全国政协和文化界纷纷刊载文章以资纪念。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同志专门打来电话,告之罗老去世之事,并共忆了她挂职四川省阆中市委副书记时和我与罗老共谋阆中古城保护和旅游规划的往事。在阆中工作期间向罗老请教的前后至今历历在目。落笔成章,在先生周年之祭刊出,以为纪念。
邀请罗老赐教旅游的背景
我在阆中工作期间,于旅游规划的总体策划问计罗哲文先生,盖因他在中国古建筑方面极高的声望和影响。
2004年,我由顺庆去阆中任市委书记。阆中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工作自然成了纷繁复杂工作中必然的重头戏。然而,面对特殊市情,旅游工作必须首先是解决认识和思路问题,怎么做是解决平台和载体即资金和机制问题,但做什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尚不能贸然决策。
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当时各级领导,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及南充市有关领导及至各界名流贤达,在锦屏山高处指点江山,在工作汇报会提出宏图大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其中不乏思想火花、智慧之光给人以启迪;也有南辕北辙,指鹿为马,使人莫衷一是,不着边际。
思考许久,与当时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挂职阆中市委副书记的杜一力同志一拍即合:阆中旅游必须要有一个综合规划,这个规划不同于那种仅仅挂在墙上、泛泛而谈的宏观规划,而是既有宏观上思维理念指导,更有微观上可提供借鉴、操作遵循的综合性系统规划。即此便着手招引北京一家著名旅游策划公司编制《阆中古城旅游整体策划》。历经半年多的调研、编制、核审、完善,到了最后的评审阶段,议定在北京举行一个高规格、高品质的专家评审会。
审查参会专家名单时,经旅游局、规划局、文化局等部门前期筹划,已初拟有国家文物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中规院等一批知名专家。我在研究审查时,总体上感觉虽有较重分量,但缺乏泰斗级大师参加,对论证会结论的权威性、影响力都感美中不足。时任阆中市文化局长郑德贵提出,可否争取罗哲文先生来参会。这个建议使我眼前一亮,但也有其他领导认为以他的重量级身份,恐怕很难如约赴会。促使我下决心邀请罗哲文先生参会指导,主要是基于:
首先,罗哲文先生是全国古建筑界的泰斗,他师从梁思成、刘敦祯,是他们最后的嫡传弟子。他在中国古建筑界工作了70余载,在长达三分之二个世纪里,他经历或主持了几乎所有现代古建筑界的重大事件,全国的重点文物他几乎都去过,有些点他甚至去过几十次、上百次,是真正的、稀有的泰斗级、国宝级的大师。
第二,罗老参加审定的阆中古城保护与旅游的发展规划必定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
罗哲文先生对阆中古城有深度的研究和感情。据了解,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他就到过阆中。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沸腾的历史》,由梁思成先生所作,其中有一幅梁思成考察阆中青崖山摩崖石刻的照片,下方有一行落款:四川阆中青崖山摩崖像主龛。罗哲文先生在回忆他在李庄营造学社生活时也写到,承受梁思成先生在四川等地“国统区”考察了重要的古建筑,其中也提到沿嘉陵江进行考察。由此可推断,上个世纪40年代梁思成和罗哲文就考察过阆中。而且我们得知,罗老手中从图片到文字,掌握了阆中古建筑大量的宝贵资料,而且对其造诣匪浅,见树颇深。
窦忠如在《罗哲文》中记述了罗哲文在书法方面的往事,有业界朋友曾问罗哲文最满意的书法作品是哪一幅,他回答说:“因为太多了,我一时想不起来。像阆中的张飞庙,张飞在那里当巴西太守。我给它编了一副对联:为民做主巴西守,世代香烟桓侯祠,大家对此都很满意。”罗哲文先生对书法既有浓厚兴趣,也具备书法童子功,不仅为他顺利考入营造学社提供了助力,也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更是他晚年怡情养性的一种生活方法。在这样一位古建筑研究与书法造诣高深的大师心中,笔墨春秋、浩如烟海,他能即意点记张飞庙的那副诗书,可见阆中在他心中的地位和熟识程度。
再者,罗老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名社员,是建国初期在梁思成先生主持下,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参与清华设计组设计并绘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旗的重要成员。建国后,是上个世纪50年代具体谋划并制定长城维护向世人展示方案的核心人物,又是终身致力于长城保护和研究的“万里长城第一人”,也是力倡大运河申遗、蜀道申遗的推进者,是中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倡议者,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能否邀请罗哲文先生到会,成为阆中古城旅游的整体策划会层次与内涵的重要标识。我当时对郑德贵局长邀请罗老既提出刚性要求,又叮嘱再三。郑德贵同志是生长于斯的阆中本土人,曾任过市建设局局长,时任文化局长,对阆中文化有着较深的研究,又是一个勤于笔耕创作的文化人。在提早电话联系邀请的基础上,会前又提前到京联系罗老,并利用晚上到安贞桥罗老住地汇报邀请。据德贵同志讲,当时北京大雨滂沱,到小区附近找不到罗老具体住所,罗老闻讯后亲自打着雨伞到街口接到德贵同志,到二楼他家住所后又拿出毛巾,让德贵同志擦拭雨水,待人十分敦厚热忱。罗老原安排去天津参加校友活动,既为阆中古城古情所系,又为真诚相邀盛情难却,欣然同意不去天津而改为参加阆中的策划审查会。德贵同志临走时,罗老赠送了雨伞,并送至楼口才回去。
高屋建瓴的评审与指导
2005年7月24日下午,在国家旅游局招待所会议室举行了《阆中古城旅游整体策划》专家论证会。会前,我特地提前到一楼大厅迎候罗老。罗老提前到达会场,罗老时年81岁高龄,头发略有花白,精神矍铄,走路像中年人一样大步健实。衣着也十分朴实,我注意到他上衣里居然插着一支钢笔,这种装束在当时着实罕见,带有一种鲜明的印记和个性特殊。和罗老寒暄几句,简要汇报了会议的背景和目的,便陪他乘电梯到了会议室,特别感谢他抽出时间参加会议,他爽朗地表示阆中古城的事情是大事,应该关心。
作为主持人,我介绍了参会专家,就阆中旅游策划的背景、认证的目的、意图作了说明。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董事长林峰博士用多媒体对“阆中古城旅游整体策划”作了详细介绍,会上还印送了整体策划的彩印资料。
参会专家清华大学建筑院副院长吕舟,国家文物局专家郭旃,中国旅游城市协会秘书长唐洪广,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彭德成,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张广汉,中国旅游报刊协会秘书长李楠等先后发言。按照工作安排,另有两位重量级专家王景慧、阮仪三因故未到会。王景慧先生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阮仪三为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古镇保护,被誉为古城卫士。会后王景慧先生专程到阆中指导,阮仪三老师处也委托市规划局赵平局长专程征求了意见。
罗老时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城市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他入座后对资料浏览一遍,其他专家发言他一直在认真聆听,并不时记着笔记,中间从未插话强调自己的意见。罗老在各位专家发言后作了讲话,虽然他是四川人,但还是讲的“川普”,听得出一些南方口音。他说:
一、阆中古城具备显著的优势和特色。阆中我去过,还与王景慧一起去过,像阆中这样完整的古城还真的很少,优势是一大片都很完整。特色很突出,文物也很多,又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山水城市,的确很有特色,是在全国稀有的宝贵资源,要一代接着一代做好古城保护工作。以前各种原因拆了一些,现在很重视保护工作并做得很到家。
二、阆中旅游要突出风水。风水文化不全是糟粕,也有精华,应该实事求是地看。风水实质是反映地形、地质、地貌的。文峰塔实际是风水塔,注解风水还有段文字,这个提得好就很了不起。
三、文物保护与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旅游是有利于文化科技传播和健身的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物保护也是为了传播文化、科学知识,要科学地认识,两者是完全一致的,要相互促进。文物保护也是为了弘扬和传承文化,让大家来观赏和了解体验它的文化魅力。
四、要做到协调发展,就必须抓住规划。要保护好古城,发展旅游推进产业。这个规划做得很好,内容非常丰富,符合阆中的实际和内涵。阆中目前的市场主要是成渝两地,瞄准两地游客喜欢什么,抓住回头客。等旅游市场培育好了,大交通形成了,今后才是北京人、其他地方的人和外国人来旅游。丽江的经验告诉我们,民俗就是高雅,这才是很朴实又很有生活气息的生活方式。
罗老讲话持续了40多分钟,正如很多追忆追念文章所述,罗老性格随和,总是笑眯眯地跟你讲话,一下就缩小了距离感。
当时的杜一力司长同时兼任阆中市委副书记,协助我分管旅游工作,她以双重身份作了专业性总结:与会专家对规划总体上作了充分肯定,要充分吸纳专家们的意见,把旅游规划的定位进一步提升,放大到阆中一个城市、一个文化长廊、地域空间和遗址文化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深化和完善这个规划。
我对论证会作了总结:一是肯定会议成果。《阆中旅游整体规划》几经完善,今天得到国家级大师们的首肯和指导,是阆中的一大幸事。今后要把它作为引领阆中旅游规划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加以重视,精心编制;二是深入论证完善。专家的意见高屋建瓴,独具慧眼,我们要吸纳精华,兼收并蓄。在文化定位方面,多元文化中如何突出特色,特别是具有地域文化标志的风水文化,一定要突出并把握好;三是协调几大关系。把握好长期性的规划和阶段性建筑的关系,把握好古城整体保护和旅游配套服务的关系,把握好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规划方案的关系。
受益匪浅的感悟与启迪
从当时作为主持人即席讲话,提炼罗老和有关专家的思想精髓,到近些年从主政到“旁观者清”的参政议政者,联系罗老讲话和实际,有几点值得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始终:
一是十分珍惜阆中古城这一宝贵资源。
阆中古城作为全国100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独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传承到今天,蕴含着厚重历史与现代风雨的洗礼,保存下来十分不易。在当前GDP崇拜和土地财政、“造城=政绩”等无良政风驱动下,一方面,很多真文物在拆城中灰飞烟灭;另一方面,很多假古董在“打造”中横空出世。这在全国范围乃至知名的古城古都都屡见不鲜。对阆中而言,注重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延续,保护阆中古城,不仅是保护狭义上的1.78万平方公里的现存区域,更应包括与之浑然天成的山水格局、内涵厚重的历史遗址。知名专家学者和阆中有识之士,从整体上“守望吾土吾乡”,守住这份祖宗的真传,保护好古城的一砖一木,不仅是为了成功申遗,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都是功德千秋的大事,也是建设经济阆中、文化阆中、和谐阆中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二是必须彰显和把握个性突出特色。
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记就是所系的根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不同的区域或景点,诚然可以发掘不同的文化内涵,但从一个城市品位塑造的综合研判,必须在全国乃至世界同类型城市中展示他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个性和亮点。阆中与平遥、歙县、丽江、凤凰历史地位齐名,在现实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突出什么、彰显什么。罗老对阆中古城规划中的风水予以首肯并指导。以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师的慧眼,对古人在城市选址于龙砂水穴、布局于天人合一的唯一性、独特性,给予了充分肯定。本人曾在习作《风吟》影集中,以“跋涉巴山蜀水,解读阆中风水的玄奥——厚重内敛”,将阆中来与其他几大古城作比较,茶马古道上丽江原乡的灵秀,徽派首城歙县的婉约与绮丽,晋中大地平遥的沧桑和完整,湘西边城凤凰的朦胧与神韵,各以自身的特色为世人所追崇,解读五大古城的各自风格和特征,也略抒对阆中风水文化的钟爱和注重。
三是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要实现双赢。
罗老一直主张对文物要保护为主、抢救优先、合理利用、服务社会。文物保护不是将文物束之高阁、敬而远之,而是用文化来点定亮人们的心智,启迪人们的思想,同时带动旅游、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文化为根本,就是在保护的基础上保护发掘、延伸、放大文物对旅游经济的支撑和撬动作用。有的地方动辄以耗资数亿元的大手笔“重造古城”,打造古镇,这种做法在从政理念方面浮躁,从文化角度讲也是荒谬的。但如果依据历史的记载,史料的考证,满足于风貌完整性的需要,以及旅游服务的功能配套的需要,重建和恢复一些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延伸,对地域文化标志的彰显和延伸。作为天人合一核心支撑点的阆中古城中天楼、贡院明远楼片区、火神庙的复建,华光楼以南沿江片区的重建,都是对古城文化基因的传承,有根有源、有形有魂,无可厚非。应该说是对历史沿革、文化传承、责任担当的现实写照。切忌片面追求新视角,大手笔而破败风水,踏踏遗址,背离本源。留住“处处轩窗对锦屏”的历史遗址,激扬游人思古之情,展现真实、完整的阆中记忆,才能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真正体现独特健康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