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扶持政策有望集中出台 邮轮游艇产业爆发式增长可期

发布时间:2013-10-15 点击:21

201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邮轮游艇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便明确提出支持邮轮游艇旅游产业发展。日前业内人士更透露,今年年底前,邮轮游艇产业将有实质性的支持政策出台。

在此背景下,邮轮游艇市场今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不过,以目前产业各环节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配套情况来看,我国邮轮游艇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新华社图片

市场迎来快速增长

邮轮游艇产业在今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9月13日下午3时,隶属海航集团的“海娜号”邮轮在韩国济州离港时,被济州地方法院扣留,船上的1659名旅客和650名员工因此滞留。此次事件在国内一时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很多人也第一次发现,中国公司竟然也有豪华游轮了。

无独有偶,之前4月发生在三亚的“海天盛筵”事件在赚足了众人眼球的同时,也让人们认识了豪华游艇。“海天盛筵”本来就是2010年以来在三亚举办的一项国际生活方式品牌文化交流展,游艇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也算得上是‘负面新闻,正面效果’了。”在出席10月11日-10月12日于海南举办的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峰会期间,几位业内人士这样调侃道。

但不管怎么说,近年来,邮轮和游艇市场在中国的快速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中交协邮轮游艇分会(CCYIA)统计,2012年全年中国共接待国际邮轮285艘次,同比增长8.8%;接待邮轮出入境游客66万人次,同比增长31.9%。其中,乘坐国际邮轮出入境国内游客42万人次,同比增长68%。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邮轮旅游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

“今年中国邮轮市场的游客数量有望翻一番。而从目前拿到的已经初步排定的明年班次来看,明年的邮轮班次将有30%左右的增长。”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邮轮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爵浩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旅行社方面自然也感受到了邮轮市场的增长对公司业务的强烈提振作用。海南辰达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邮轮游艇部总监廖鸿飞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两年公司的邮轮业务每年都有40%以上的增长,而且像我们这样做邮轮批发的利润率在20%-30%之间,远超9%的旅游业平均利润率。”为了重点发展邮轮业务,辰达国旅在2011年成立了专门的邮轮游艇部。公司总经理翟宁坦言:“中国现在的邮轮市场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竞争阶段。”

游艇市场的迅猛发展更是自不待言。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奢侈品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游艇市场总额达17.5亿元,豪华游艇占市场近一半,达到7.8亿元。相比于2011年,2012年中国进口的游艇总值上升了47%。业界估计,从2014年起游艇市场总额每年增长率将不低于40%,未来五年有望达到40亿元。

“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产业开始萌芽,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游艇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带的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因此,中国的游艇市场也将进入到快速增长期。”新大洲董秘任春雨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10月12日,刚刚参股意大利SL游艇公司的新大洲,在海口市与SL公司举行了签约仪式。

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早在新大洲之前的去年年初,潍柴动力母公司山东重工便以1.78亿欧元的股权投资和提供1.96亿欧元的贷款额度为代价取得了意大利知名游艇公司法拉帝75%的控股权。今年市场上更是动作不断,6月19日,万达集团宣布投资3.2亿英镑并购英国圣汐游艇公司,同时还酝酿在国内多个临海城市建设游艇俱乐部。海南省工信厅副厅长廖强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虽然潍柴动力和万达集团的游艇制造还没有在国内设厂,但在落实好新大洲的游艇项目后,我们也打算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把潍柴动力和万达集团引进来。”

产业发展仍处起步阶段

“中国的邮轮游艇市场虽然发展迅猛,但必须承认,目前中国的邮轮游艇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海南省邮轮游艇协会会长符元壮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邮轮市场看上去确实很美——据测算,2020年中国邮轮市场将达510亿元。但是,从邮轮产业链的设计与建造、邮轮运营、港口服务、旅游接待四个环节来看,中国企业目前只是在下游的港口服务和旅游接待两个环节分一杯羹,而在利润最为丰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也最为巨大的中上游环节,也就是邮轮设计与建造和邮轮运营方面还鲜有染指。

“在整个邮轮产业链中,仅邮轮设计与建造环节的利润率就高达40%,但目前这一环节95%以上的份额都被欧洲三大船厂所垄断。”程爵浩介绍说。据了解,目前世界上能建造邮轮的国家都集中在欧洲,分别是德国、芬兰、意大利和法国。

程爵浩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过去几年,中国几个重要的船舶设计机构一直在对邮轮的关键技术进行技术跟踪和技术储备,但仍不完整,“很多重要的船厂也成立了专门的邮轮设计部,希望抓住产业东移的机会,参与到邮轮建造中去,但这仍需要时间。”

据了解,目前国家工信部已经对邮轮建造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分拆,并分别立项,“技术储备方面估计两三年之内便有望完成。”程爵浩称。

在邮轮运营方面,翟宁表示,“相对于我们这样代理邮轮票务的旅行社的盈利,拥有邮轮的邮轮公司才真正赚钱。”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港口、旅游、房地产、煤炭等诸多行业的企业,包括很多上市公司,都曾有过购买邮轮的打算,但在对邮轮运营有过足够了解后均知难而退,“中国很多企业并不差钱,但邮轮运营说到底更偏向于技术密集型,而不是资金密集型,它需要的是船舶运营、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国内目前扔缺乏这方面的运行团队和专业人才。”据介绍,目前“海娜号”虽然由海航出资购买,但也仍然委托世界第三大游轮公司的丽星邮轮公司进行运营。

游艇产业同邮轮产业的发展状况则有些相反:上游的设计和制造环节正逐步布局,但下游的消费潜力还远未释放,特别是私人游艇方面。

“在游艇消费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大部分都是2、3万美元的游艇,游艇应该算一种大众消费。但在中国,游艇仍被视为一种奢侈消费,且多以进口豪华游艇为主。”深圳市艾方游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明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游艇进口到中国,各项税费加起来占到游艇价格的43%,如此高昂的税费负担也抑制了中国的游艇消费。”

令游艇消费者不堪重负的恐怕还不止这些。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峰会期间遇到一位地产商,当被问及为什么地产商要来参加游艇峰会的时候,该地产商说,“游艇和房地产关系非常密切,现在的游艇码头都依托房地产项目而建,而房地产商也希望通过兴建游艇码头来提高地产的档次。而且,近几年游艇市场火爆,游艇码头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2009年的时候才30多万,现在已经涨到100多万了。”

码头的私有化和高昂的价格无疑大大抑制了游艇买家的消费欲望,而“公共码头”也成为峰会期间与会代表议论的焦点。行业协会、游艇企业、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纷纷建议,房地产项目要“后撤”,把海岸线留给公共码头来修建。廖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海南省下一步将加大公共码头的规划,“未来公共码头的比例要占到一半以上。”

实质性政策出台在望

除了产业自身的原因之外,我国在邮轮游艇方面政策法规的长期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邮轮游艇市场的拓展和产业的发育。针对这一点,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均在积极研究相应政策法规的修订和调整。业内人士也向记者透露,年底前,邮轮游艇方面将有实质性动作出台。

在海口,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的口中都听说过一个相同的段子:几年前,前台湾首富王永庆驾驶私人游艇来海口过生日,但由于是境外游艇入境,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年检、申报、卫检,而等这套程序走完,好几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本来好端端的一个生日搞得好不麻烦,弄得王永庆很不高兴。

这还不算,按照相关部门规定,境外游艇入境还要缴纳相当于游艇应纳税款的保证金或者海关依法认可的其他担保,而目前我国对8米—90米的娱乐、运动用快艇和船舶征收高达43.6%的进口综合税率,“难道驾驶一艘1000万的游艇来中国还要随身携带400万的现金?”程爵浩表示,由于政策长期滞后于游艇产业的发展,一些政策规定已经显得近乎荒唐。“再比如,按照现在的规定,一年以上的游艇不能进口到国内来,但实际情况是,有时候,一艘崭新的游艇,等繁杂的报关等手续走完后,时间就已经超过一年了。”

除了“进不来”,在目前的政策法规环境下,境外游艇即使进来了也“游不动”。按照国家现行的管理规定,境外游艇按照境外船舶管理,只能在对外开放水域范围内活动,而开放水域受军队限制,属于国家事权,审批难度很大。

程爵浩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曾经对游艇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环节进行过一次系统的梳理,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环节都存在政策方面的限制。”

邮轮方面的政策限制则更甚。按照目前的政策规定,中国企业购买10年以上的邮轮不能在国内注册,“这也是海娜号挂马耳他国旗的原因,因为海娜号的船龄已经超过10年了。但是,如果要买10年以内的邮轮,溢价又特别高,这也是除运营能力外,中国很多企业想买而又不敢买邮轮的另一大重要原因。”程爵浩表示。

另外,依照我国《海商法》的规定,外国邮轮不能在中国的领海和港口从事营业性运输。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沿海港口之间不能开展邮轮旅游。比如从三亚开出的邮轮不能在南海自由航行,只能走国际航线去越南。而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邮轮市场的拓展。

另外,在船员构成、经营项目、免税店等方面,目前政策法规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限制。

“与游艇相比,邮轮方面的政策需要国家各个部委之间的协调,所以调整难度更大。”程爵浩表示。

不过,他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今年年底前,邮轮游艇方面实质性的突破政策有望陆续出台,“特别是邮轮方面,将于11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暨国际邮轮博览会上,一系列邮轮方面的政策将会集中释放。”

海娜号低价风

“搅动”邮轮市场

李阳丹

□本报记者李阳丹

因9月13日被济州地方法院扣押,海航旅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豪华邮轮海娜号在国内迅速“蹿红”,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记者有幸在扣押事件前一船期体验了海娜号的韩国之旅。

邮轮旅游大部分时间在海上,是一种很舒适的度假方式,特别适合需要放松的上班族,以及不宜旅途过度劳累的“一老一小”。在记者乘坐海娜号的6天时间里,仅有两天分别在济州和仁川登陆,其余时间均在海上巡游。

与国外邮轮相比,海娜号还是略显“秀气”。海娜号全长223米,船身宽28米,最大宽度31米,容积总吨4.7万吨,最大航行速度19海里/小时。船上设有客舱739间,最大可载客量1965名。据海娜号船长介绍,海娜号建造于1986年,海航旅业邮轮游艇管理有限公司2011年底从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引入后,在2012年进行了重新装修,2013年开始在中国运营。据了解,由于国内相关政策的限制,海娜号的注册地为马耳他。

在海娜号之前,国内邮轮游市场一直为国外邮轮所垄断。由于国外邮轮的定价较高,邮轮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奢侈”的旅游方式,让大多数期望体验邮轮旅游的普通大众只能“望轮兴叹”。

与皇家加勒比、歌诗达等国外邮轮相比,海娜号的定价更加“亲民”,并符合国人的习惯。通常国外邮轮标价为船票价格,实际需要支付的费用还需要加上港务费、领队服务费、签证费和岸上观光等费用,看似能接受的价格,七七八八加完后却发现超出预期。而海娜号采取“一价全包”的策略,所有行程中需要支付的费用统一打包,船上则按照中国的习惯,无需支付小费和服务费。不仅如此,海娜号的全包价格还低于其它邮轮的船票。

正是由于价格的巨大优势,海娜号一亮相就受到国内游客追捧。记者能赶上9月初的船期实属不易,8月中旬记者咨询旅行社时,即被告知船票已经全部售完,到9月初记者又接到旅行社电话,因一团体客户取消行程,空出了30个名额,记者方才“抢”得船票一张。

价格虽然实惠,但海娜号仍然“五脏俱全”。海娜号邮轮房间有总统套房、露台套房、海景房、内舱房四大类。记者入住的是海景房,室内有窗户能直接观海景。船上的公共设施包括餐厅、免税店、游泳池、剧院、SPA中心、赌场、宴会厅、酒吧、多功能会议室、棋牌室、儿童中心、健身房、游泳池等。在船上,每天提供6次餐食,3个餐厅免费供应,同时有部分收费餐厅。此外,海娜号娱乐部的员工每天都为游客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包括剧场演出、舞蹈教学、手工制作等,除了部分活动需要单独收费外,大部分活动都可以免费参加。

海娜号的出现直接拉低了整个国内邮轮市场的平均价格水平,也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向往邮轮旅游。一位旅游业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邮轮乘坐人数不断增长,今年增速更加迅猛。据天津港集团公司业务部统计,从2月25日第一艘邮轮“福伦丹”号到港至10月13日最后一艘“银影”号离港,在近8个月的2013年邮轮航季中,天津港到港国际邮轮70艘次,同比增长100%,旅客逾25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中国邮轮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国内港口、造船、煤炭、信托、旅游等行业的公司都开始跃跃欲试,不少上市公司近年来也宣称有购买邮轮的打算。但是,由于政策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时机仍不成熟。

尽管海娜号依靠其低价赢得了市场,但其还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扣船事件的发生让海娜号的口碑也受到了影响。目前,我国邮轮运营人才还非常缺乏,海娜号的管理团队成员多来自欧洲,其中船长为瑞典人。旅游业内人士也坦言,运营管理方面的巨大短板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制约我国邮轮产业的发展。

收购欧洲豪华游艇公司

中国企业加快游艇产业上游布局

任明杰蒋文革

□本报记者任明杰蒋文革

随着游艇产业东移趋势的愈发明显,收购欧洲豪华游艇公司成为中国企业加快产业上游布局的一大途径。而在欧债危机和国家鼓励发展游艇产业的背景下,收购欧洲游艇公司对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可谓“恰逢其时”。

加强产业布局

10月12日下午,碧海蓝天,海峡股份全资子公司海南环岛游艇俱乐部有限公司运营的游艇“海口湾1号”缓缓地游弋在大海上,全艇几十名旅客无不兴致勃勃,“这艘艇能承载多达155名游客,是目前海南省最大的国内游艇,现在已经运行了两个月了,主要是商务方面的包艇消费,每小时的价格是1万元。”公司销售部经理吴淑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今年2月5日,海峡股份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设立全资子公司环岛游艇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5000万元,经营范围为游艇及其相关旅游提供服务。此举意味着海峡股份将海南省客货运输业务拓展到游艇服务领域,在游艇服务环节展开布局。吴淑阳告诉记者,公司现在已有6艘游艇投入运营。

在产业链的上游,各企业也在游艇制造的细分市场领域逐步展开布局。9月18日,新大洲A公告称,公司拟向全球80英尺以上游艇制造商排名第三位的意大利SL公司增资2000万欧元,获得其至少21.74%的股份。同时,双方还将分别在中国和意大利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游艇生产和销售。10月12日,双方在海口完成了签约仪式。公司董秘任春雨向中证报记者介绍,双方在中国成立的合资公司年生产能力为250艘,预计销售收入达15-20亿元。

而随着去年年初潍柴动力母公司山东重工取得意大利知名游艇公司法拉帝75%的控股权,以及今年6月19日万达集团3.2亿英镑并购英国圣汐游艇公司,世界前四大豪华游艇设计制造公司中有三个已为中国公司所参股或控股。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目前世界第一大豪华游艇设计制造公司阿兹慕也已经有中国公司在进行接触。

太阳鸟、美国宾士域、显利(珠海)、东莞杰腾、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等企业则占据了国内游艇市场的中高端,中国的游艇细分市场布局越来越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海口湾1号”便是由国内游艇制造翘楚太阳鸟制造。

并购恰逢其时

“欧债危机后,欧洲经济滑坡,企业经营困难,现在是中国企业前往欧洲进行企业并购的好时机。而且,最近欧洲经济开始回暖,如果等经济复苏、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了再去收购,溢价必然会升高。因此,虽然SL公司2012年亏损了150万欧元,但我们还是决定在这个时机介入,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任春雨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而且,中国企业纷纷收购欧洲游艇公司也踏准了“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调整重要方向的节奏。任春雨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大洲一直积极在海外寻找投资机会,领域涉及航空、新材料、能源以及高端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是目前国内各大制造业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而游艇业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游艇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也激发了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从2009年起,国家对游艇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先后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明确“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邮轮、游艇等新兴旅游;把邮轮、游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2013年国务院再度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更将游艇码头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推进支持。而包括上海、海南在内的地方政府也不断有扶持游艇产业的政策发布。

“当然,中国企业前往欧洲收购游艇公司也应该考虑到方式方法的问题,参股还是控股,要结合品牌传承、企业文化等方面情况综合考量。”任春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