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15 点击:16
目前我国旅游安全管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编制旅游安全规划是解决旅游安全问题的必要之举
□王衍用 秦岩 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法律是生活本质的呈现,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从“高处”着眼,中国首部旅游法有很多亮点,比如设立了旅游安全专章,从政府、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角度对旅游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严格规制旅游从业人员,将惩罚性赔偿引入旅游行业。
如果从“低处”着眼,我们也需要正视现代法治的推进与本土资源相遇时所产生的张力,例如很多旅游安全事故从发生到被曝光,再到善后处理,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程序:事故发生、媒体曝光、领导高度重视、严肃查处、停业整顿、检讨制度、又一次事故发生……周而复始。这种恶性循环表明了正式的法律运作逻辑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的社会背景相脱节。
如何消除这两者之间的张力,笔者认为可通过编制旅游安全规划来建立一套严格、科学、长效的管理、监督和落实机制,尽快走出“事前不查、事后纠错”的运动式的问题解决怪圈,从而达到以加强旅游安全为切入点,全面贯彻实施旅游法的目的。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下,旅游安全主要涉及游览环境的安全,但从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来说,旅游安全涉及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例如,旅游饭店作为一个公共场所,每天有大量的人流,鱼龙混杂,饭店安全管理涉及的环节和人员复杂而众多。因此,旅游安全工作表现出极大的复杂性,除防火、防食物中毒外,更要防盗、防暴力、防黄、防毒、防欺诈、防各种自然及人为灾害等。
考虑到旅游安全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泛,除了大家最为关注的旅游交通安全、旅游活动安全外,还涉及食宿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等。
因此旅游安全规划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国家级安全规划、旅游地安全规划和景区安全规划。国家级安全规划主要提供一些重大旅游安全事件(如涉外、跨区域)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如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资源共享等);旅游地安全规划以“摸情况、给说法、出建议”为行动主线,力图对在本区域内的旅游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对旅游要素环境面临的共性问题做出统一、科学、合理的战术部署和政策应对,并将责任细分到政府、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景区安全规划从空间区域讲则更为微观和细致,包括防火安全、防洪防涝、工程安全、游客安全、应急安全等内容。
在旅游安全规划中,需要明确6个方面的内容,即“6W”:
What,旅游安全隐患主要是什么(如自然环境方面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社会环境方面的食品安全、交通肇事、犯罪等等,游览环境方面的设施设备落后、操作不当等)?
Where,隐患地点在哪里(如旅行社、餐馆、景区、娱乐场所等等),如何进入?
When,隐患什么时间多发(如黄金周),解决该隐患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如突击性检查、日常检查)?
How,如何作(如部门负责、联合执法)?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
Why,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最好的方法吗?有没有经过实际操作?有没有不好的结果或不足?我们这样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Who,由谁来作?负责人是谁?
同时,各地的旅游安全规划可以因地制宜探索旅游法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高风险旅游项目经营许可制度”、“景区接待容量控制制度”、“对旅游经营者分类实施责任保险制度”等等,并归纳总结各地区成功经验中具有普适性的措施或做法,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或区域总体规划、地方层面的区域领导联席会议等途径,在全国或部分地区推广运用。
总之,目前我国旅游安全管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旅游安全隐患存在于旅游行业及其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编制旅游安全规划是解决旅游安全问题的必要之举,只有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很好地运用到旅游安全的实践中,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旅游业向着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编辑:九鼎辉煌旅游规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