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09 点击:18
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不仅是世界知名城市,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先行者。随着这四个城市工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资本资源、科技成果、现代化设备等应用于农业生产,使都市农业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面貌。
伦敦:绿色农业塑造田园城市
伦敦是世界公认的“绿色城市”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绿色框架,如环城绿带、开敞空间网络、人行道和运动休闲设施等,被国际社会所推崇。在伦敦,都市农业早已不是满足居民大宗食品消费的来源,而更多体现为城市生态涵养与环境保护功能。伦敦经济的成功,与环境的健康密不可分。
在城市化、工业化初期,由于片面追求生产增长,伦敦生活环境急剧恶化,“雾都”之名由此而来。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1944年,伦敦确定了“中心城—绿化隔离带—卫星城”的城市规划结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伦敦进入经济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
伦敦绿地的主要特点为:绿地总面积大,1991年,伦敦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172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64平方米,绿地覆盖率42%。绿地规模大,大型成片绿地占总绿地的67%,市中心拥有数座大型公园,外围环城绿带平均宽度8000米,最宽处大30000米。重视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伦敦具有完善的自然保护政策,规定相邻地区的发展不能影响自然保护地,并留出生物通道,形成开敞空间的网络结构,保持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纽约:特色农业满足多样需求
在纽约,都市和农村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农业如网络一样分布在城市群之中。都市农业由于受都市经济实力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偏重生产、经济功能,兼顾生态功能的独特形态。
纽约作为世界城市,其城市居民对于农产品存在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从农产品种类需求上看,由于纽约是移民城市,人口涉及本土白人、非洲裔人、印第安人、阿拉斯加人、拉丁裔人、亚洲裔人、太平洋岛民等种族,因而对农产品的需求极其多样化,很多城市居民在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庭院生产来满足其特色食品需求。从农产品品质需求上看,纽约的高收入人群对于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出现了一些小型的以社区支援农业为主要模式的家庭农场,是城市社区生活与农业生产建立直接联系,城市居民与农业生产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农场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社区为农场提供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做到双方互利。纽约拥有大约600个小型农场,代表着美国城市农场的强大发展态势。
东京:空间农业带来都市魅力
在日本东京闹市区的高层大厦楼顶和地下室里,一垄垄新鲜的蔬菜水果常会让人误以为置身在田间地头。
为充分利用发展都市农业的有限空间,东京开发了“高楼田地”与“地下农场”,这种全新的农业模式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改善环境也起到重要作用。
日本一家电信公司为解决“热岛效应”,在公司大楼楼顶引进了红薯种植。红薯叶子大,遮阳效果较好,并且红薯的蒸腾作用还以充当“天然空调”。经测量,没有种植红薯的楼顶比种植红薯的楼顶温度最多可高出27℃。
在东京市中心的金融区大手町,一个面积约1000平方米、曾被银行用作金库的写字楼地下室,如今已成为一片花果飘香的地下农场。该室内农场通过温室模拟自然环境,为植物生长调节温度和光照,在6间温室内,已经种满不含有害化学物质的蔬菜、稻米、草药和鲜花。该农场的创建者说:“我们把这个地方看作是城市农业的展览室,其目的并非要把在此生产的农产品投放市场,而是要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农业,培养更多的城市农业爱好者,从而在这一领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巴黎:展会农业助推城市经济
巴黎国际农业博览会有“巴黎最大的农场”之称。起源于1964年,在每年3月举行。巴黎国际农业博览会成为巴黎、乃至法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其主要功能为:一是农产品宣传功能,“不以推销的手段达到推销的目的”是展会的典型特色;二是农事教育功能,参观者是自觉在接受高质量的农业培训,而非被动接受商品推销;三是农产品质量评比功能,每年都举办种类繁多的农产品、海产品、葡萄酒以及牲畜等专项评比,获奖的商品也将身价倍增,并引导消费新潮流;四是经济拉动效应,每届展会有近5000万欧元的门票收入,而且博览会给法国农户、政府以及巴黎城市餐饮、旅游等带来多少间接收益难以估量。
展会农业不仅是巴黎都市农业的重要形式,也是其重视农业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表现。巴黎在新城建设时,建立了大区级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除了保护自然遗产外,还要保护村落这一人类的文化遗产,并在保护中发展村镇经济,避免城市化引起的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造成乡村的衰落。巴黎郊区还设有农业保护区,主要是保护环境、文化景观遗产,特别是要保护农田,保护村庄,保护区农田不允许随意侵占,种树不得侵占农田。(本文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