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2013》成果发布暨区域旅游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3-03-27 点击:28

2013年3月25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光明网承办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2013》成果发布暨区域旅游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国家开发银行评议局张宁处长、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教授、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规划与资源处王晓宇等出席了发布会。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旅游卫视、中国旅游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旅游网、中国网、央视网、搜狐网等10余家媒体机构的记者也参加了发布会。



      戴斌院长首先做主旨演讲。他表示,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性地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从而识别旅游目的地。对客源地的识别不能够仅仅从空间距离上去判断,而要从当地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当地的经济发展的情况,比如GDP、进出口总额、当地居民受教育的程度和国际化的水平等等因素进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是首要的因素。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存在着高度同构的现象。现代旅游经济的运行正在从单一的观光为主走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不同类型的旅游动机,协调发展的格局。让游客能够享受到和家里生活品质差不多的地方,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客源地和目的地共享的机制,是空间上具有互补的优势,才可以构成一个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仅仅靠一个名称的相近就可以拉到一起。他强调,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开拓一个学术方向,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务于各个地方政府,包括省一级的地方政府、各大城市的政府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明确各自在全国旅游目的地中间的位置,要吸引的客源,以及如何去做好营销工作。最后,基于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以及政府高层对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他表示对旅游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随后,我院区域所副所长马晓龙博士布发了《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2013》。该报告从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旅游发展环境这四方面入手,在研究体系上突出年度化的研究主题,在研究范围上覆盖了全国各省份和主要城市,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使用定量化分析。报告显示,从旅游客源地来看,潜在出游力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性别、年龄和城乡属性有关;从旅游目的地来看,景区指数、接待能力排名变动不大,游客满意度呈现普遍上升;从区域旅游流来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东北和成渝经济区旅游流总量增加,流向各有不同;从区域旅游发展环境来看,“美丽中国”建设将成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新的契机。



      张宁处长、张辉教授、马晓龙博士、黄璜博士、吴丰林博士、张佑印博士围绕着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潜在出游率的总体格局、近年来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以及地方政府如何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等方面展开圆桌研讨。(来源于:http://www.ctaweb.org/html/2013-3/2013-3-26-17-2-2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