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环首都国家公园环建设有利于旅游业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15-08-25 点击:144

陈南江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三个率先突破,即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升到国家层面。作为京津冀未来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内容,首次提出了“国家公园”概念,京津冀地区将以三地连接部分的相关国家自然保护区为试点,建立国家公园,形成环首都国家公园环。同时,三地将构造绿色生态廊道,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体系。

计划开展国家公园的保护区包括雾灵山等3大区域。在雾灵山区域,依托河北省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在海坨山区域,依托河北省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在百花山区域,依托河北野三坡、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上述三个国家公园建成后,将基本形成环首都国家公园环。

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项特别内容,多家规划单位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风景园林管理部门前期已经共同开展了“环首都国家公园规划研究”工作。工作组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工作,逐步摸清了京津冀国家公园资源的基本情况,并构建了环首都区域的国家保护地体系与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构想。在此基础上,工作组提出首都国家公园试点和相应的规划建设建议。其核心思想是整合京津冀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笔者认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建设的提出,具有多重的积极意义。

首先是区域协作的意义。环首都国家公园环涉及京津冀三省市,三地各有建设重点项目,但是共同推进,同步探索,对于信息共享、交通互联、经验交流等方面自然产生客观的需求,如何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各具特色,需要建立联席会议之类的协调机制。

其次是生态保护的意义。国家公园需要对工业、房地产进行限制,对环境污染实行终身追责制。环首都国家公园环的建设,是京津冀北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公园以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加以建设,将形成一条生态廊道,在生态系统发挥功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和提升其景观价值、游憩功能。实践已经证明,先污染再治理的观念无可取之处,生态修复投入大,同时浪费也大。环首都国家公园环是一个绿色环、生态环。除了雾灵山、海坨山、百花山之外,天津蓟县的盘山风景名胜区也可以纳入环北京国家公园环的建设内容,这将进一步扩展这一生态环的规模。

再次是国家公园的试点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一概念首次进入中国最高层级的政策文件之中。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响应,有些景区捷足先登,从2006年开始,早早地就从一些部委拿到了国家公园的牌子,但是开展这些试点工作的地方政府,更多的是看中了国家公园品牌的经济效益。如何科学地建设国家公园,在中国还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课题。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选定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等9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时间为3年。环首都国家公园环的建设,拥有多个国家部委、院校、国际机构的支持,有条件更快更好地探索出国家公园建设的中国道路。

国家公园的要义有两点:一是“公”。指导思想是公益、公共,不是盈利、私有。如果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就意味着国家公园建设不成功。二是“园”,属于旅游景点,对社会开放,不是接近封闭的保护区。单纯的保护不是国家公园的宗旨。国家公园要有最基本的管理和服务设施,如游客中心、厕所。国家公园是对现有旅游景区存在的四个矛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保护与开发的协调问题,资源的公共属性问题与地方政府私有化问题,利益导向和高门票的问题,景区与周边社区群众关系问题。

国家公园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也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笔者建议,应该双管齐下,上下联动。一是逐步出台国家公园的管理条例,二是对每个建成的国家公园形成一园一法。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签署《关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的框架协议》,启动为期3年的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根据《框架协议》,国家发改委将与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在国家公园试点技术指南、美国等国家的国家公园案例研究、试点地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政策实证研究、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研究以及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环北京国家公园环可以作为重点的试点对象。

环北京国家公园环的建设将对京津冀地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促进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对于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在立法执法、规划设计、管理体制、特许经营、环境教育、旅游活动开展、资源保护等方面如何建设、推进和完善,也将是可贵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