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朱万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发展探索

发布时间:2020-07-29 点击:451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同时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01.webp.jpg

所以,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与手段。在数千公里的黄河流域,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先后兴起了夏、商、周文化,又经历了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完整的体系。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河南,是“黄河之心”,在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中,对黄河的感情,河南是那样深切又复杂。一部河南黄河史,既是黄河本身的变迁史,也是以黄河为轴带的河南经济的发展史、社会的演进史、科技的进步史、文化的孕育史。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建设,对于促进河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提升河南人民幸福感、推动河南黄河经济多样化创新发展,均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一、最具传播力的黄河文化,在河南

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黄河文明经历也见证了多个朝代,在上、中、下游形成了河湟文化、中原文化、海岱文化,这些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有着最为亲密的关系。

1.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

文化的基石是文字,从仓颉造字,到安阳甲骨文出土震惊世界,东汉中原学者许慎《说文解字》,统一了中国人对字义的来源和理解,河南是中华文字之源。同时,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历经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辽、北宋、南宋、金等先后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历史上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在古代历史上,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这也是“中国”名称的由来。

2.河南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的区域文化包括河洛文化区、河内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和天中文化区,这些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发展,促进了中原文化甚至中华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河南的语言、书籍、艺术品、建筑,宗教、礼仪、音乐舞蹈、民俗等,以及今天例如郑州的炎黄文化、少林文化,开封的大宋文化,焦作的太极文化等等,都成为了今天人们认识中原、了解中原、传承中原文化的载体和途径。

3.河南区域是黄河文化演进的重要载体

河南区域的黄河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变迁,不断更新迭代的演变。古代的黄河文化,近代的黄河文化、当代的黄河文化,每个时代都在诉说着每个时代的黄河故事,同时也形成了每个时间、空间里的黄河文化个性体系。

当然,黄河“水患”,多灾多难,铸就了河南人民的治水智慧与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是今天黄河文化体系不可忽略的精神元素。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共2540年间,黄河泛滥次数 1590 余次,其中大的黄河改道26次,最为严重的是5次,黄河下游两岸人民与水患的斗争史,塑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三门峡的中流砥柱精神、新乡的太行精神、安阳的红旗渠精神,都是黄河精神的演进,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二、最具多样性的黄河景观,看河南

1.黄河在河南“承上启下”

黄河河南段,是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度地段,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过渡地段(桃花峪黄河大桥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是黄河摆动起点的地段;是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分界的地段。所以,河南段的黄河,承启了中国的第二和第三阶梯,黄河的中游和下游,黄河的河道与故道,也孕育了黄淮海平原。河南的黄河,是承上启下的黄河。

2.黄河在河南“新老更替”

所谓“新老更替”,是指黄河在河南摆道,形成了新河道与故道的更替。河南的黄河河道包括现行河道和明清黄河故道两部分。现行河道,西起三门峡市所属灵宝市豫灵镇与陕西、山西交界处,东北到濮阳市所属台前县吴坝镇与山东交界处,全长711公里。明清黄河故道,是指从开封市的兰考县到商丘市的虞城县,全长约150公里的历史河道。

黄河河道河南段,由西至东穿越三门峡市、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郑州市、新乡市、开封市、商丘市、濮阳市共9个地级市和灵宝市、陕县、渑池县、新安县、孟津县、孟州市、温县、武陟县、巩义市、荥阳市、中牟县、原阳县、封丘县、开封县、兰考县、民权县、虞城县、长垣县、濮阳县、范县、台前县21个县市。

3.黄河在河南“一段一色”

黄河河南段的地貌景观极具特殊性,按地貌和资源特征大致可以分四段:高山峡谷段,山地、峡谷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海拔较高,以三门峡水库、西霞院水库和两岸山水为特色;低山河谷段,低山、丘陵、河道、河谷相间分布;悬河滩涂段,黄河改道北上,悬河、滩涂、湿地等景观突出;故道湿地段,地势较平坦,有河道、湖泊湿地分布。河南的黄河地貌景观,其类型的齐全在其他省区的黄河景观中是极为少见的。

三、黄河文化资源竞合,说河南

1.以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目的进行资源梳理

黄河文物与文化资源散落在河南省沿黄的21个县市,形态分散,数量巨大,保存程度不一。河南的黄河文物资源除了可放于博物馆展陈的可移动文物外,更涉及到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例如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文化遗址、古墓葬、纪念地等。同时,在黄河文化资源方面,还涉及到民俗民风、文学创作、音乐歌曲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需要对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体系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整合,从而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2.注意与其他国家文化公园的关系的协调

河南与目前“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发展均有关系,如果以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资源进行黄河文物和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黄河文化最直接相关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与大运河、长城、长征文化公园会有交集。所以在管控的过程中,需处理好与其他文化公园在资源统筹、项目定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关系,确定好以哪类文化为主,哪类文化为辅。有些可能是以黄河文化展示为主,兼顾长征文化和长城文化;有些可能是以长征文化展示为主,兼顾黄河文化和长城文化。

3.充分发挥原有品牌、资源的优势

河南的黄河流域水利工程较多,黄河景观类和黄河水利类资源,在河南黄河文旅产业发展中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均是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景区或博物馆、文保单位,要充分研究其区位、地貌、空间、景观等特征,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融合,使其重新焕发新生活力。

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发展建议

(一)景区带动

1.确定“龙头带动、重点支撑、多点辐射”的发展格局

根据河南黄河沿线的区位、地貌、文化、景观等特征,确定龙头景区、重点景区、支撑景区等具有多个层级的黄河文化景区体系,以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水利风景区等资源,重点培育一批核心黄河旅游吸引物或标志性旅游项目,以文旅融合为思路,提升完善黄河文化展示内容,融入黄河文化体验产品,带动黄河旅游产品从以大众观光向游览游憩、休闲度假和体验参与并重转变,构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吸引力体系,形成“龙头带动、重点支撑、多点辐射”的立体化全景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发展格局。

2.发挥龙头景区的带动作用

国家5A级景区河南省共9家,其5家分布在黄河两岸的焦作、洛阳、开封和郑州,形成了当前以郑汴洛与焦作四大城市构成的旅游黄金带。济源黄河小三峡景区、龙门石窟、豫西大峡谷、黄河小浪底、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龙潭大峡谷、清明上河园等7大景区,是河南黄河流域景区典型的代表。

鼓励和支持河南黄河区域创建“国家A级景区、度假区、湿地公园等”,积极吸引国内外专业机构与黄河区域内旅游景区合作,提升管理运营水平,提高效率和效益,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3.创新景区项目建设

借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建设,进一步深挖黄河文化内涵,整合提升及创新建设。例如,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盛世黄河坛、开封地上悬河生态旅游区、兰考湾黄河湿地公园、平原新区“黄河谣”生态文化旅游带、武涉县嘉应观黄河苑旅游区、中华农耕文化园、河洛文化旅游区、中华归根园、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封黄河叠城遗址文化园、黄河龙乡文化园、原阳黄河稻米文化园、陈家沟太极文化国际旅游区、丝绸之路文化园区等一批黄河文化旅游综合项目,促进资源资本的流通与运转。

(二)县乡(镇)村协同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名城、名镇、名村,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共有历史文化名城123座城市,分布在黄河流域九省的有24座,其中,河南省境内有8座,约占全流域总量的33%,它们多数分布在黄河两岸,且郑州、洛阳、开封和商丘都在黄河(河南段)。分布在河南省境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11个,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0个,历史文化名村2个。

1.黄河特色乡镇与乡村的整合打造

依托沿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遵循文化与生态并重的开发方向,以沿黄河地区农耕文化遗产为灵魂,突出不同区段的地域乡土文化特色和生态特点,培育发展一批历史文化传承、民俗风情展示、健康养老养生、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类特色旅游村镇。围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传统手工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围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创新创业等培育发展一批特色服务小镇,形成“一镇一景、一镇一色、一镇一韵”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2.分区段乡(镇)村建设重点

依据黄河各区段的自然地貌特色及文化特点,将各区段的乡镇乡村发展重点归纳为:灵宝市至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河段,重点培育具有峡谷和黄土高原风貌及民俗风情的生态、文化观光、休闲和度假产品。小浪底水利枢纽至兰考县河段,与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都市乡村旅游圈互动发展,以特色村、镇为主要载体,重点培育寻根拜祖、中国功夫、民间技艺、工艺美术、健康养生和特色美食等乡土文化旅游产品,成为中原历史文化旅游的农耕文化核心区。兰考县至台前县河段,重点培育滩区、湿地生态游和冀鲁豫边区红色旅游产品。

三门峡市——三门神工开,黄河天上来;洛阳市——展百里黄河画卷,赏千年丝路风情;济源市——济水之源,黄河之滨;焦作市——神奇云台山,大美黄河水,郑州市——华夏之源,大河之南,新乡市——梦里黄河情,画里太行韵;开封市——赏地上悬河,访地下王城;濮阳市——寻觅黄河湿地,相约生态濮阳;商丘市——黄河古韵,尽在商都。

3.打造“黄河文化村”示范工程

在河南省黄河沿岸区域重点打造多个“黄河文化村”示范点,“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乡村”。将依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按照产业带动、乡村旅游、生态文明、民俗特色等不同类型进行打造。产业带动型,主要围绕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创意农业等园区开展创建,在园区周边选择条件适合的村寨实施房屋亮化、环境改造、乡村清洁工程;乡村旅游型,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生态文明型,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民俗特色型,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举办特色节事,开办农家乐、银饰加工店、旅馆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三)产业融合

1.“文旅+” 

文旅融合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发展例如小浪底、三门峡、花园口等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协调发展豫晋陕、冀鲁豫、豫皖苏3个文化旅游协作区。沿黄古都游、沿黄古镇游、沿黄华夏明文体验游、黄河文化研学游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产品。设置一些非遗的展演活动、黄河文化主题的旅游演艺、黄河文化公园音乐节,黄河文创商业街区等,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发挥集群效应。

河南是唯一四个国家文化公园均有涉及的省份,可以倡议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联盟”,并在召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论坛”。加强黄河文化科学研究,弘扬黄河主题的文学、艺术、影视剧等作品形式的发展,例如打造黄河文化题材豫剧、京剧,加工提升话剧《焦裕禄》、曲剧《情系母亲河》等。

2.“农业+” 

围绕农民、农村、农业三大主体,通过农业现代化+,推动河南沿黄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并通过后备箱工程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以“农业+”为抓手,通过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拓展乡村休闲空间、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推进河南黄河沿线流域的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路径包括:苗木花卉+,打造景观农业;农事活动+,发展创意农业;传统村落+,发展养生农业;有机农产品+,发展品牌农业;民俗文化+,发展研学农业;乡村度假+,发展乡村民宿等。

3.“工业+” 

围绕“以文带工,以工促文”的发展理念,挖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新型工业资源,通过发展黄河工业遗址观光、新兴工业生产工艺体验、黄河非遗手工业研学等新业态,实现文旅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建设河南沿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4.“服务业+”

整合黄河沿线流域现代服务业的新优势、创新休闲业态,通过公园+,发展文旅演艺、体育;健康、商贸、城市综合体等;借助新兴科技,多业态融合,形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健康+体育+文化+养老”等大黄河幸福产业链。

(四)业态引领

(1)“黄河+都市”之量身定制黄河慢生活

完善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洛阳、开封、郑州、焦作等沿黄主要城市建设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休闲街区、郊野公园等建设。发展沿黄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公共游憩、运动休闲空间与黄河的。

(2)“黄河+生态”之美丽黄河立体生态

依托黄河沿岸生态治理工程,打造沿黄河干流、支流的等多条风景廊道,提升观景平台功能。依托黄河、山峡、湿地、悬河、滩涂等生物多样性等立体景观资源,对沿线重点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在共同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联合打造丰富多彩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体系。实施“一河两岸”滨水休闲观光游憩工程、都市景观风貌与环境治理和亮化工程,提升沿黄城市观景功能,打造“水城夜景”品牌。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支持发展生态、安全、绿色的食品加工业,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势产区与加工企业集中配套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3)“黄河+康养”之黄河休闲养生养老综合体

大力推进沿河健康、保健、医疗、养老产业与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生态养生养老、乡村田园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医疗保健养生养老等项目。发挥少林文化、太极文化等养生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优势,依托河南省现已公布的2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9个长寿之乡中的沿黄区域的资源发展基础,开发多样化养生旅游产品,建设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

(4)“黄河+汽车”之黄河自驾游体系

积极发挥社会资本在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中的主导作用,编制沿黄国家旅游风景道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规划,制定自驾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标准,建设10个不同类型,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高的示范性营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将营地标识纳入公共交通标识体系,鼓励服务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智能服务平台提供自驾游线路导航、交通联系、安全救援和汽车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沿黄自驾车旅居车租赁产业,推广沿黄精品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线路。

(5)“黄河+体育”之黄河体育运动休闲

引进水上运动、低空飞行、武术表演、汽车营地、极限运动等沿黄户外休闲项目与新型业态,推动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建设10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运动休闲小镇、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千里走单骑国际沿黄自行车赛、国际沿黄徒步大赛、中华武术节等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活动。引导和鼓励沿黄9市特色体育场馆、设施和基地向旅游者开放共享。

(6)“黄河+共享”之共享黄河驿站体系

共享经济时代,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结合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旅行方式,以“共享旅行”理念变革传统交通、住宿、导游陪同、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旅游环节,激活并释放闲置资源,开发沿黄共享驿站游,推进共享民宿、共享租车、共享单车、共享营地、共享农庄等新型业态,带动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全面接触,获得比传统旅游更加深入的体验,实现旅游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促进旅游产业的重构。

(7)“黄河+购物”之黄河时尚休闲系列

鼓励和扶持旅游纪念品开发公司成立研发中心,培育研发队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黄河特色的旅游商品或纪念品,如陕县剪纸、洛阳三彩、黄河澄泥砚、朱仙镇木板年画、开封汴绣、濮阳麦秆画、黄河泥玩、郑州黄河酒等;鼓励和支持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基地,至少形成沿黄每个省辖市各确定1个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条件成熟的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区(点)规划建设旅游商品城或旅游购物一条街,实现商户集中经营;在河南省黄河沿线区域的旅游集散地、重要旅游景区(点)及周边地区和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旅游纪念品商店,形成特色化和专业化经营点;河南省黄河沿线旅游城市定期举办旅游纪念品设计竞赛,对荣获旅游企业进行奖励,对获奖纪念品大力支持进行推广宣传。鼓励和规范农牧户出售土特产品。

(8)“黄河+民宿”之黄河乡村度假

河南黄河边上的民居,尤其在西部山区,古风浓郁,或为石墙,或为窑洞,原生态特色十足,很有吸引力。应广泛发展“仰韶民居”、“天井窑院”、“河洛小院”、“客家客栈”、“黄河人家”,开发特色住宿业。

(9)“黄河+美食”之黄河美味尊享

注意发展地方大菜,如开封宋代宫廷豫菜、洛阳水席、焦作药膳等。重视发展地方风味小吃,如开封小笼包、新安汤面饺、商丘水激馍、郑州烩面、灵宝虢国羊肉汤、武陟油茶等。有意识地开发地方著名水果,如灵宝大枣、渑池大杏(贵妃杏)、荥阳河阴石榴、开封西瓜、宁陵皇家梨等。

(10)“黄河+演艺”之黄河文化沉浸体验

沿黄每个省辖市各创作一台能反映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节目,如同郑州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的《大宋•东京梦华》一样。洛阳可打造《洛神》,三门峡可打造《虢国风情》,濮阳可打造《龙城濮韵》,商丘可打造《三商放歌》,新乡可打造《牧野情思》等。全河联合打造《中原黄河歌舞戏曲汇》,把豫剧、曲剧、二夹弦、越调、太平调、道情戏、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三弦书等全部搬上舞台。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市场导向、共建共享,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沿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体制机制,通过沿黄旅游公路建设工程、特色旅游交通服务工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绿道工程、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高速旅游服务区建设工程、旅游厕所建设工程、旅游道路指示标牌建设工程、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旅游公共环境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工程等,推动沿黄各市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

(1)建设黄河旅游交通大环线

1.启动黄河两岸防洪大堤自驾车旅游环线,北岸西端为孟州曹庄黄河北岸大堤零公里处,南岸西端为惠济区古荥镇的保合寨,东端为台前县吴坝乡北张庄。沿线择址设立自驾车营地,建立自驾车营地体系。

2.建设黄河两岸旅游快速专用通道环线,以郑州作为起点和终点,与省市交通部门联合,按二级公路或三级公路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尽量利用现有省道和县道,修建连接道路,打通断头路。

3.打通黄河两岸高速公路旅游环线,利用连霍、大广、范辉、长济、京港澳、原焦、运风等线路中相应路段连接而成,重点建设菏泽——范县一段约为30公里、长垣——东明一段约26公里尚未开通的路段。

4.建立沿黄两岸国家绿道系统,包括沿黄景观步道、历史步道、游憩步道等,开发帐篷营地,以步道实现 “以线带点,以线带面”的驱动效应。步道还可为徒步、自行车、骑马等活动创造条件。

(2)完善跨越黄河的南北向11组通道

在河南黄河旅游带上,南北跨河交通道路共有11组。在跨越时,一个地点往往有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或省道。由于道路性质不同,它们各有桥梁,个别为渡口。这11组通道分别通往黄河南北省内各地和全国各地,它们与三大环线交叉构成棋盘式交通网络。这些通道中有些路的等级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省道S219在开封和封丘之间缺一座跨河桥,应积极筹建。凡高速公路在跨河处无出入口的,补建出入口。

(3)完善道路通标识指示系统

对沿黄九省旅游区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道路指示牌和旅游标识系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设置,完善旅游交通标志指示系统。

五、讲好自己的黄河故事

河南的黄河故事来自历史,也来自现代。

河南省文物局近日就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黄河文化相关重大考古项目发掘研究传播工作的通知》,明确9项黄河文化相关重大考古项目。与夏文化研究相关的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等3处遗址,与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相关的灵宝北阳平、渑池仰韶村、巩义双槐树、郑州大河村、南阳黄山等5处遗址,以及与开封宋都古城保护有关的州桥遗址。

河南的非遗文化项目不胜枚举,除了享誉世界的“太极拳”外,还有汝瓷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紫砂烧制技艺、雀金绣烧制技艺、牡丹茶制作技艺、肖氏烧伤自然疗法等等。结合河南省现已有的12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约400多项非遗文化,筛选出黄河文化相关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发掘利用。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核心是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IP思维,是一种以“内容力”为生命和动力源的发展理念。一旦确定了每个段落、每个区县的黄河文化特色,就要运用IP的思维,讲好一个能够让人们产生共鸣的黄河故事,从而又进一步将这个IP挖掘出更为丰富的内涵,突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不同的个性化要素。

结语

河南的黄河,是一个西望昆仑东连沧海沉淀万年的文明摇篮,是一个有着老家记忆的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饱经风霜生生不息的生态长廊,河南的黄河,是一个孕育故事的地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古老与现代的中原肩负着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的历史使命与义务。


(作者:朱万峰 北京九鼎辉煌旅游发展研究院 院长)